西拓|房地产寒冬,远洋资本如何避寒?( 三 )


目前,远洋“南移西拓”成效显现,从2021年上半年新增土储中,南移西拓区域占比达到70%;此外,公司此前收购的躬行地产,也有近七成土储位于上述区域。
除了城市布局,拿地喜好对业绩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过去几年,远洋集团偏爱大体量项目。
从过往历史看,2015年以前,远洋集团新增土地当中平均单项目楼面面积几乎超过40万平方米。例如2011年,远洋新增9宗土地,新增土地楼面面积约为422万平方米,平均单项目楼面面积达到了46.89万平方米。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大体量项目一方面会沉淀大量资金,影响企业后续投资开发;另一方面,大体量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容易导致企业运营效率较低。这一点从存货周转天数可以看出,2011年远洋存货周转天数达到1317天,处于周转较慢的情况。
不过,自2015年开始,远洋新增土储也有意识拿一些体量较小、周转较快的项目。2020年,远洋新增项目当中,平均单项目楼面面积为15.52万平方米,整体存货周转天数也下降到684天。
另外,近几年,远洋城市布局与拿地节奏有所缓和,但受土储结构影响,公司业绩始终没有完全释放。
财报数据显示,近几年,远洋集团期末已竣工待售物业占比逐渐上升。2011年期末可售土地楼面面积为2373.7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待售物业400万平方米,占比不到17%,发展中物业及规划物业占比分别为36%和48%。
2021年中期,这一比例直接水平翻转,期末公司已竣工物业占比高达40%。已竣工待售物业指的是已经完成建设,可以立即交付,但还未完成出售的项目。
一般而言,已竣工待售物业上升存在几方面的原因:其一,企业加大现房销售比例, 如2019年杭州率先进行现房销售的项目便是远洋路劲·上河宸章;第二,公司在北京、深圳均有现房销售的案例。
总的来说,城市布局较为集中、新增土地体量较大、竣工待售物业比例较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远洋大部分物业还未及时变现。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远洋土地储备依旧充足,在供地两集中、增量物业减少的当下,土储依旧能够供其四到五年的发展。
资本避寒
2001年底,中远集团和中化集团战略重组导致远洋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远洋集团开启了五期战略的旅途。
一、二、三期战略计划基本围绕“地产开发主业”进行,2015年初,远洋第四期发展战略提及的“房地产金融和多元业务” 深刻影响企业后来的走向。
随后,远洋集团接连切入金融、养老、长租、物流等多元化赛道。
不过,受2019年地产调控影响,李明提出“聚焦主业,剥离非住宅业务”。同年,远洋集团出售北京邦舍100%股权、北京椿萱茂30%股权出售予北京旭达。
剥离长租公寓和养老业务至表外后,远洋将注意力集中在商业、物流和金融几个方面。
从数据上看,远洋持有物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体量。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总共拥有19个经营中的投资物业,期末可租赁面积达到271.9万平方米,其中,写字楼占比33%、物流项目占比约37%,其他项目如商业、车位等占比约30%。
目前,多元业务规模初现,但这些业务还未给远洋的业绩带来更多的增厚作用。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远洋录得营业收入414.22亿元,同比下降10%,期内物业开发收入354.93亿元,占总收入的85.69%,而物业投资收入上涨10%至10.77亿元,这一数据占总收入的2.6%,为近十年最高值。
从收入占比来看,物业开发仍旧是营业贡献的主力,而投资物业带来的收入较小,还未真正成为远洋穿越下行周期的支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