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课文

【少年闰土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故乡》通过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以及杨二嫂等人的刻画, 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 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 。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 但这是文学作品, 经过虚构、想象, 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 。 课文是小说《故乡》中一段插叙, 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后加的, 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别的 。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 几件事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 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了解人物的特点, 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但由于少年闰土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现实中的环境已相距甚远, 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理解.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 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 。 “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 我们沙地上, 下了雪,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 撒下秕谷, 看鸟雀来吃时,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 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 什么都有: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现在太冷, 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 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 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 。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你也去 。 ”“管贼吗?”“不是 。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 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 月亮地下, 你听, 啦啦的响了, 猹在咬瓜了 。 你便捏了胡叉, 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 。 走到了 。 看见猹了, 你便刺 。 这畜生很伶俐, 倒向你奔来, 反从胯下窜了, 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
[编辑本段]【课文解读】
1.课文简说 。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 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的闰土看瓜刺猹, 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 最后写“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
课文一开始,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 。 读了这段文字, 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 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 。 例如, 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 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 “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 而“我”却孤陋寡闻 。 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 没有让“我”感到快乐, 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 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
教学本课的重点一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是初识鲁迅,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