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传文言文翻译 杨万里传节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感谢杨巴金先生赐稿
《宋史·杨万里传》订误
——兼与周启成老教授商榷
文丨杨巴金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官修史书,于元至正三年(1343)开始修纂,且与《辽史》《金史》同步进行,历时二年半就已完成,共有496卷,约500万字 。正因为《宋史》是匆匆纂成,所以在史料裁剪、史实考订、文字修饰等方面存有不少问题,学界为其订误的文章颇多 。
《宋史·杨万里传》收录于《列传·儒林》第三节,含标点约3600余字,足以显示传主在南宋时占有重要一席 。早在1988年,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周启成教授就《宋史》本传中的错讹疏误撰成《<杨万里传>补订》[1],约4000字,共提出11处订误 。但笔者认为,周老教授的撰文有3处说法不正确,另有5处表述不准确的地方未指明,于是不揣浅陋,就《宋史·杨万里传》订误如下,兼与周老教授商榷 。

杨万里传文言文翻译 杨万里传节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一、《宋史》本传载:“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
此处“以书力请,始见之”之句表述不准确,杨万里应是在张栻帮助下才被接见 。具体是:杨氏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任零陵县丞,张浚因贬于绍兴二十年移居永州,且携长子张栻、侄子张枃随行,谪居此地近10年 。为避嫌和守纪需要,张浚常是闭门谢客,不轻易与他人交往 。那时杨氏尚是年轻小吏,确实三次前去拜会,但张氏均不见 。之后杨氏以谦恭的态度给张浚写信,即本传中所说的“以书力请”,仍未获得机会 。再后,杨万里有幸结识其长子张栻 。尽管张栻比杨氏少6岁,却是有才之人,擅长诗文,两人很快成为好友 。有了张栻的周旋,在得到张浚准允的前提下,他直接将杨氏领进了张府 。
依据有:第一,杨氏《上张丞相书》说:“某也与天下同仰先生之道,而未得与天下同瞻先生之容 。作吏此来,而及门者四三焉……先生试静听而深察之 。”[2]该信即是“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的直接印证 。第二,关于张栻的引见,《诚斋集》卷4《蜀士月彦和寓张魏公门馆,用予见张钦夫诗韵》说:“殷勤来相府,邂逅得诗人 。”《见张钦夫》其二诗又说:“不见所知久,有怀何许开……不应师友地,只么遣空回 。”
二、《宋史》本传载:“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 。”
此处“浚入相”之句表达有误,杨万里任临安府教授时,张浚尚未重新为相 。具体是:隆兴元年(1163)春,杨氏任零陵县丞秩满回乡 。该年中秋节后,离家赴调临安 。在吉水金滩镇白沙渡候船时,族叔杨涣和乡人罗季高、周仲觉三人携酒追送,杨氏题有《赴调宿白沙渡,族叔文远携酒追送,走笔取别》诗 。
再查考张浚仕履经历可知,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退位,孝宗即位,张氏随后出任枢密使(并非丞相) 。隆兴元年(1163),张氏获封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曾收复安徽宿州等地 。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于安徽符离(今宿州) 。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该年七月任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相应进行 。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
三、《宋史》本传载:“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
此处“未赴”二字有误,杨万里任临安府教授是“已赴”,但未正式履职 。依据有:第一,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题有《明发新淦,晴快风顺,约泊樟镇》《午憩东塘,近白干,江西地尽于此》等诗,表明他正在赴京路途中 。第二,杨氏到达临安后,曾拜会胡铨、王庭珪两位先生,题有《见澹庵胡先生舍人》《为王监簿先生求近诗》 。第三,杨氏在京城期间,被引见“面圣”孝宗一次,杨氏题有《引见前一夕,寓宿徐元达小楼,元达招符君俞、胡季永小集,走笔和君俞韵》诗为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