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翻译和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①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② 。公之余③辄④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
迁⑤潍县,值⑥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⑦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⑧得活乎?上有谴,吾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⑨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
注释
  1. 范县:古县名,今河南境内 。
  2. 牍(dú):公文 。
  3. 余:空闲 。
  4. 辄(zhé):就 。
  5. 迁:调动 。
  6. 值:遇,遇到 。
  7. 或:有人 。
  8. 岂:怎么 。
  9. 去:离开 。
译文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 。郑燮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 。他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处理公务很快,文书没有积压 。郑燮空闲的时候就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人忘记了他是一县的长官 。
郑燮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遇到荒年,百姓饥饿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救助百姓,有人阻止他,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能活命?上级如果降罪,我一人承担责任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离开的那一天,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翻译和原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文言知识说”辄”:“辄”是个文言副词,解释为”就”、”常常”、”总是” 。上文中的”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意思是”郑燮空闲的时候就和文人们喝酒颂诗” 。成语”动辄得咎”,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批评 。又如,”每夜辄守之”,意思是每天晚上总是守护它 。
人物介绍郑板桥:(1693年一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曾任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 。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启发与借鉴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翻译和原文

文章插图
从文中郑板桥不受贿赂,遇饥荒时果断开仓救民,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清正廉明、关心百姓、敢于负责的好官 。郑板桥去官以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一盆兰花,从此隐居乡里,以卖字画为生 。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者只要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谋一些福利,他就一定会被老百姓所铭记 。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