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栽培技术要点,无花果的种植技术与栽培技术


无花果栽培技术要点,无花果的种植技术与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无花果繁殖容易,管理简单,结果早而病虫害少,枝叶光洁,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附和抗御能力,能消除污染,净化空气,根系耐较重盐碱(一般可达0.3%~0.4%) 。因此,家前屋后、厂矿周围,特别是广大的沿海滩涂地区,发展无花果生产极有前途 。
一、主要种类和品种
无花果属于桑科无花果属,作为果树栽培的只有无花果一种(ficuscarica) 。按其正常结实是否需经授粉以及花的类型,可分4个类群或变种 。多数栽培品种属于其中的普通无花果类群,在隐头花序中只有雌花,不需授粉能单性结实 。依果实成熟采收期又可划分为秋果专用型、夏果专用型和夏秋果兼用型三类 。
我国目前所栽品种基本上引自欧美和日本,有的原名忘佚,已另取异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栽培品种,有布兰瑞克、棕色土耳其、加州黑、蓬莱柿、玛斯义陶芬、阿尔巴尼亚1号、新洋88和绿抗1号等多种 。华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无花果容易受冻,引种时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 。
二、生长结果习性
无花果栽培技术要点,无花果的种植技术与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无花果栽培技术
无花果为亚热带落叶性灌木或小乔木,在适宜条件下长寿者也可长成大树 。无花果报系发达,抗旱耐盐,好氧忌渍 。枝条生长快,分枝少,每年仅枝端数芽向上、向外延伸 。新梢上除基部数节外,每个叶腋间多数能形成2~3个芽,其中一个圆大者为花芽 。进入结果期后,除徒长枝外,几乎树冠中所有的新梢都能成为结果枝 。故栽植后2~3年即可开始结果,7~10年可进入盛果期 。
花芽进一步分化发育,就成为特有的花序托果实 。花序托果实肉质囊状,顶端有-小孔,为周围鳞片所掩闭 。花序托内壁上排列有数以千计的小花,成-隐头花序,故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 。小花不需授粉能单性结实 。食用部分实际上是由花序托和由花序托所裹生的多数小果共同肥大而成的聚花果 。
果实发育期50~60天 。新梢中、下部的果实在长江流域于当年秋季成熟,称为秋果 。新梢上部分发育较迟的果实,多不及成熟,遇寒即皱缩脱落 。新梢先端数节上的花芽在秋末分化,外覆鳞片,在冬暖地区能安全越冬,次春天暖后继续分化发育即成为夏果 。正常成熟的夏果,一般品质较好 。品种间依夏果、秋果形成的能力而属于不同的类型 。
三、栽培技术特点
1、繁殖和栽植 。无花果枝条极易生根,也易发生根蘖,繁殖苗木时扦插、压条和分株等方法都可应用 。生产上大量繁殖苗木都用扦插法,成活率极高 。长江流域应用硬枝扦插在3月中下旬进行 。凡节间短、枝粗在1公分~1.5公分的枝条都可用作插穗,每个插穗带2~3芽 。具体操作技术可参照葡萄 。扦插地忌连作,以免线虫的传播为害 。如冬季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营养袋育苗,可提早成苗 。
建园时要根据不同要求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如作制罐加工用的应选黄色品种,冬季气温低(零下15度右)的地方应选抗寒品种,滩涂地应选抗盐品种,以鲜果应巿的应选大果型品种等 。园地忌连作 。
栽植距离一般3米~4米,土质好或气候温暖的地区树冠大,可把株行距扩大到5米~7米 。栽植时间长江流域秋植、春植均可 。秋植应较早,春植宜在3月中、下旬 。沿海滩涂地宜秋植,淮北地区宜春植 。
2、整形修剪和肥水管理 。一般情况下,无花果树冠内枝条不密集,适于培养有中心干的无层形或多主枝自然开心形的树形,也可直接从地面分枝形成丛生灌木状的树冠 。整形时,对苗木在40公分~50公分高处定干,以后全树保留4~6个主枝,中心干有或无均可 。各主枝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主枝每年剪留40公分~60公分,其上再按适当间隔配置2~3个副主枝,扩大结果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