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年迈的东坡先生遇赦由海南返中原,在海上写了这首诗,年老投荒,几死于此,我一点也不怨恨,这趟宦海经历堪为生平之冠!不久,逝于江苏常州 。
此篇选自宋史,纯文言,能读完的是真爱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词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
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 。轼既除丧,即葬姑 。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
熙宁二年,还朝 。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 。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
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従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 。
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
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
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