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诗歌体裁是 长恨歌原文( 三 )


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绣饰华美的帐子里惊醒 。
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珠帘与银饰的屏风接连不断地打开 。
半梳着云髻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歪带着花冠就出厅堂来了 。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当年贵妃的霓裳羽衣舞 。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
含情凝视天子使者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
从仙境遥望人世间,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只看到茫茫尘雾 。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
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我和君王各自留一半 。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
临别时殷勤地托使者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中的誓言只有君王和我知道 。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之后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