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横是什么符号,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

一长横是什么符号

一长横是什么符号,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

文章插图
一长横是破折号,破折号用途广泛 , 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 。长横在西文标点历史上有过多种用途,作为破折号在17~18世纪定型和普及 。法语破折号的现代名称tiret首见于1554年,源自动词tiret(画线条) 。英语破折号出现于17世纪下半期 。本称break,原意为“打破、折断以及夭折”,表示突然停顿或中断 , 18世纪改称dash 。这个词在中古写作daschen,据信借自丹麦语daske,本意为“掌击、直冲”,1552年开始作“画短横”讲,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破折号的名称 。德语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破折号 。俄语在18世纪后期开始使用破折号,叫作tabIe,名称借自法语 。中文破折号的长度占两个字的位置 , 西文破折号的长度相当于中文一个字 。
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与文中,一 长横是 破折号
语文中一条横线是什么符号一条横线是破折号 。
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 。破折号(——)在文中表示底下有个注释性部分 。有表示意思的跃进 。(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
破折号用以标明破文法(即所标明之文句,与上下文语气不相贯串;不加此号,则显然不合文法者)或突然转折;有时用以标明夹注之文句,其用等于括号 。(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
一长横是什么符号,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

文章插图
破折号发展历程
长横在西文标点历史上有过多种用途,作为破折号在17~18世纪定型和普及 。法语破折号的现代名称tiret首见于1554年 , 源自动词tiret(画线条) 。英语破折号出现于17世纪下半期 。本称break,原意为“打破、折断以及夭折”,表示突然停顿或中断,18世纪改称dash 。
这个词在中古写作daschen,据信借自丹麦语daske,本意为“掌击、直冲”,1552年开始作“画短横”讲,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破折号的名称 。德语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破折号 。俄语在18世纪后期开始使用破折号,叫作tabIe,名称借自法语 。
语文中一个横线是什么符号语文一横线是破折号(——) 。
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 , 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 。其主要作用如下: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一长横是什么符号,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

文章插图
2、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3、声音延长 , 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4、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5、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
扩展资料:
破折号的主要用法如下:
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1、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
例句:“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周阔海《在学习雷锋演讲比赛上的讲话》)
2、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例句:她的坚强 , 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3、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例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曹禺《雷雨》)
4、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例句:灯光 , 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巴金《灯》)
二、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例句: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三、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提起下文主要是冒号功能,用破折号来代替是为了使语气更强烈,或阅读更醒目 。
例句: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四、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例句: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胡丹佛《把眼光放远一点》)
三个横杠是什么天气符号长横杠符号也就是语文中的破折号 。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 用破折号标明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声音延长 , 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
一长横是什么符号,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

文章插图
【一长横是什么符号,一长横的是什么符号】破折号作用:
①“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 用破折号标明 。”
②“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
③“声音延长 , 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
④“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
⑤“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