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雅到俗气,中国“丈夫文化”的称谓经历了哪些变化?

文·段宏刚中国5000年历史里,形成了许多有趣的风俗,有些风俗经过历史的沉淀,会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对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比如说,夫妻之间的称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称谓,更是夫妻之间修养、趣味、感情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体现,
文·段宏刚
中国5000年历史里,形成了许多有趣的风俗,有些风俗经过历史的沉淀,会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对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
比如说,夫妻之间的称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称谓,更是夫妻之间修养、趣味、感情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时代文化观的直接流露 。
下面,就谈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夫妻之间的不同称呼 。

从优雅到俗气,中国“丈夫文化”的称谓经历了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一,良人
先秦时期,妻子通常把自己的丈夫称作“良人”,含有鲜明的褒义色彩,仅从这个称呼里,就能看出丈夫在妻子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光辉的 。
“良人”的称呼出自《诗经·大雅·桑柔》里:维此良人,作为式谷 。意思为,这个好人是多么善良,他的所作所为是多么高尚 。
由于先秦时期男女地位比较平等,一些丈夫也把自己的妻子称作“良人”,但这种不加区别的称呼,给夫妻之间带来诸多不便,所以,从先秦之后,“良人”在民间使用较少,并没有流行起来 。

从优雅到俗气,中国“丈夫文化”的称谓经历了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二,君
古代一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称作“君”,表示对丈夫的尊称 。比如,《礼记·内则》里写道:君已食,彻焉,使之特馂,遂入御 。唐代佚名诗人写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
“君”在以上句子里,都代表妻子眼中的丈夫,感情色彩跟“良人”一样,含有妻子对丈夫的敬意,多在书面语里出现 。
先秦时期,也有一些女子把丈夫称作“夫君”,这是从“君”的叫法上演化而来,比如,屈原在《九歌·云中君〉》里写道:思夫君兮太息 。

从优雅到俗气,中国“丈夫文化”的称谓经历了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三,郎
从东汉以后,人们为了区别夫妻之间的称呼,就以“良”字作为字根,来区别丈夫和妻子 。在“良”字右边加上“阝”,变成“郎”,用来代表丈夫 。在“良”字左边加上“女”,变成“娘”,用来代表妻子 。这些解释在东汉许慎著作的《说文解字》里,有详细说明 。
盛唐大诗人李白《长干行·其一》里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唐代诗人曹邺《望不来》里的诗句:见花忆郎面,常愿花色新 。都是对这一种称呼的准确阐释,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

从优雅到俗气,中国“丈夫文化”的称谓经历了哪些变化?

文章插图
四,郎君
在口语表达上,用单字来称呼丈夫,似乎总有那么一点拗口 。并且,古代女子读书的很少,指望她们写诗词和书信,用书面语来称呼丈夫,就不太现实 。
随着社会风俗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到三国两晋时期,一种对丈夫的新的称呼随即出现,即“郎君” 。
“郎君”是把之前对丈夫的称呼“郎”和“君”两种称呼组合而成,这个称呼叫起来要顺口很多,以至于古人在口语和书面语里都要经常使用,到现在人们也不会对其感到陌生 。
跟“郎君”对应的是“娘子”,叫起来也比较顺口,是给单字“娘”的后尾加上“子”字,让其变成了双音词 。
不过,“娘子”一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指妙龄少女,到唐代时,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就变成了对妻子的称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