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教材里《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一文 , 对该文大体意思的解读应该歧意不大 , 但实际上对细节的具体解释很值得探讨 。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管夷吾举于士 , 孙叔敖举于海 , 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如何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1、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中间有个断句“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其实私下认为该断句是有问题的 , 正确断句应该是“空乏其身行 , 拂乱其所为” , 身与行为一体 , 理解为令其身体和行动疲惫空虚 , 干啥啥不通 , 点背背到家 。
这样断句正好在字数上成对称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到底是什么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这句话的理解其实有难度 , 对该句的理解大多数似乎解释不到位 。这句话与上下文有连贯性 。前句的意思是遇到了困难 , 然后才认真思考对待 , 然后采取正确行动 。
而“征、喻”是指天将降大任的那个人 , 从身边其他人对他的态度 , 以及环境给了“有心人的他”以某种有益启示 , 而后他终于明白了某种道理 。
这里面"征于色 , 发于声"中的"征"与“发” , 是两个非常强烈的动词 , 汲取“于”色 , 启发“于”声!

如何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这样的解释应该能与前后文义相连接 , 强调努力进取才能有所收获 , 后句一气呵成 , 如果外界环境缺乏强敌制衡 , 内部失去秩序规则 , 这样的国家很快将灭亡 。
所以说“保持忧患意识的人 , 往往会有好结局 , 国家也是如此” 。
其实汉语到了孟子那个年代已经很成熟 , 语言一脉相承 , 汉字体系自战国时期已基本成型 。文言文字数过于简洁 , 因而真实意思有时反而不明确 , 这可能与书写成本有关 。
毕竟在古代写字很废材料也废功夫 , 或许多少也与统治者想设一个文字知识门槛有关 , 假若民众都有点文化 , 民众的心也就混乱了 , 难以管理 。

如何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意气风发的孟子 , 写出了大气磅礴的《孟子》 。
虽然有人怀疑《孟子》为其门徒所著 , 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孟子本人深刻相关联 。先秦文言文作品中是没有标点的 , 因此后人对于断句有很大主观性 , 这也包括《论语》以及老子的《道德经》等等等等 。
从文言文作品传世一直到现代 , 这种分歧从未停止过 , 这也是为何古汉语过于复杂的一个原因 。因此说官方教材上所言的有些也未必正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