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


为什么我们都在谈论“设计优化”?

文章插图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昌兴总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怕别人认真的问“为什么” 。小的时候就特别有体会,为什么?人家一问为什么,我们可能就有一点答不上来 。我们怕别人认真的问“为什么”,这是因为有些问题常常很难回答,很难回答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考虑清楚 。





如果一个工程存在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说明这个工程有可以优化的空间,这种问题越多,优化的空间就越大 。
1、先看大数据,数据最直接,差异让人心动
1.1从国内行业数据来看优化空间
(国内结构指标对比,以地上27层剪力墙住宅标准层为例)
1.2从与国外数据对比来看差距
(内容暂时较苍白了,暂时没有收集到更多有力的数据 。以下摘取自王昌兴总工的讲话)
发达国家的情况 。西尔斯大厦,平均用钢量是160公斤,同样规模传统的用钢量是300公斤,西尔斯大厦相当于当时的50% 。在建筑用钢量方面我国已经接近国外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按照我国规范设计的构件,配筋比按西方的规范还要多 。
2、通过一张图、一篇博文,大致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张图,不具权威性,仅供我们近似了解整个设计行业的现状 。当然,不可否认,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图“甲方对设计单位设计满意度的三条线”来源于结构优化大师的博客)
于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一种较为普遍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设计师在局促的设计费和紧迫的时间压力下,将设计规范转换成图纸,只要能按时提交设计图、获甲方通过,不延误工期即为完成任务;而开发商,拿到图纸后亦没有时间比选和核对,必须马不停蹄地建造 。甚至边出图、边施工,出一层、干一层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了,结构封顶、蓝图到手 。(注:这里的施工图是指导施工用,之前已有报送政府审查的报建用施工图)
开发商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却难以成就高品质的项目,很可能还会因为选材设备的安排不合理,承担未来高额的运行费用 。
2.1从科技水平来看,现有技术水平、设计软件不足以满足设计要求
我国相对落后的现代科技水平,加上计算软件的一些缺陷制约着结构计算的准确性,使得部分结构工程师们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始终持怀疑态度,因而对于无法用清晰及简单的概念解释的结构体系,就算是计算结果证明是合理的,也总是心存疑虑,会人为不分轻重地盲目加大,加大才放心 。
2.2从设计师的职业责任上看,在安全上,“谁设计、谁负责”
设计师,需要对设计成果终身承担相应的设计责任 。就算是工程结束,还有可能会各种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等工作,作为设计责任人,需要回复检查出的各类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轻则批评、重则吊销资质 。这些造成国内设计师做设计时谨小慎微,在安全问题上保守又保守 。
2.3从国家对设计质量的管理来看,只审安全性,不审经济性
我国的设计师职业责任和审图体制,目前仍针对“安全性”这个首要问题,而对于“经济性”这个后首要问题的关注,目前还停留在各结构设计规范的第一条上 。
我国实行施工图审查后,对当时确保全国工程质量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国内审图通常仍只关注安全性,是否按规范、是否按强条成为审查的惯例,没有经济性的审查内容,也没有象美国一样的设计责任追究体制(业主在完工后也有权就设计浪费进行起诉、追偿) 。这种情况下,设计师自然会趋利避害,不敢在对规范的理解和把握上有所突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