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为什么要涨钱 车险出险一次

本文作者: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李文中
中国网财经1月7日讯 2020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启动实施车险综合改革 。这场车险改革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要目标的、覆盖全国各地区的一场深度车险改革 。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以北京地区为例,2021年1月至9月,北京地区商业车险单均保费2861.3元,较改革前下降20%,商业三者险平均保额126.3万元,较改革前提高40.2万元,赔款支出同比增加11%,基本实现“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让更多驾驶习惯好、出险频率低的低风险车险消费者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
一、车险综合改革成果
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车险产品与服务
车险综合改革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与此前“商车费改”的说法不同,新一轮的改革深化,被称为“车险综合改革”,不仅要改革商业车险,还要改革交强险,是真正的一揽子改革 。
一是责任险的保障限额更高 。车险综合改革之后,交强险有责总责任限额从12.2万元提高到20万元,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从1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从1万元提高到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维持0.2万元不变 。无责赔偿限额按照相同比例进行调整,财产损失赔偿限额维持100元不变 。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保险金额范围由最低 5 万元、最高500 万元,提升至最低 10 万元、最高1000 万元,为第三者提供更高额度的风险保障;二是车损险的保障范围更宽 。车险综合改革之后,机动车全车盗抢被并入车损险保险责任;玻璃单独破碎、自燃损失险、发动机涉水损坏、车损无法找到第三方、不计免赔率五个附加险也被纳入车损险保障范围;将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增加为车损险的保险责任;删除了实践中容易引发理赔争议的事故责任免赔率、无法找到第三方免赔率等免责条款 。三是车险产品与服务更丰富 。增加了驾乘人员意外险,还有代送检、道路救援、代驾服务、安全检测等内容的车险增值服务特约条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规范的车险产品及服务 。
车险市场化水平更高
先前商车费改后,车险市场表现为“整体供给过剩,细分领域供给空白”;此次车险综改之下,预期行业将会经历亏损失血、转型造血、健康经营的跌宕过程,最终通过改革达到产能平衡、车险市场化水平更高的效果 。
一是商业车险价格构成更合理 。保险业根据市场实际风险情况,重新测算了商车险行业风险保费,同时,商车险产品设定附加费用率的上限由35%下调为25%,将商业车险预期赔付率由改革前的65%提高到75%,车险产品费率更能反映承保风险的大小 。二是商业车险定价更能反映市场供求 。将“自主定价系数”确定为0.65至1.35的调整范围,由保险公司根据车险风险因素,在“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内精准匹配风险与费率,并根据改革情况逐步放开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最终形成“一车一价”的费率机制,推动保险公司由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 。三是车险保费与车辆风险更匹配 。车险定价的数理基础是大数定律,测定众多同类被保险车辆的总体风险状况来厘定费率 。此次车险综合改革,将无赔款优待系数考虑赔付记录的范围由前1年扩大到前3年,减少因偶然赔付导致消费者保费上涨的影响,绝大多数消费者获得了实惠 。但是市场化改革之下不可避免会出现少数高风险车辆保费上涨的现象 。据了解,导致车险保费上涨的因素较多,第一是与车辆出险次数有关,出险次数越多,保费上涨得也就会越多;第二是确定保费不仅要看出险情况,还要看驾驶人方面的因素(如驾驶人违法情况、是否固定驾驶员、过去是否出险等),还有车辆自身的因素(如车型、用途、车龄等),都会使保费产生变化;第三是即便有的车辆没有出险,但是如果整个车辆品牌的出险率提高,也会使未出险车辆的保费上涨 。此外,疫情引发供应链危机导致部分新车和零部件涨价明显,特别是部分进口汽车,导致车辆修理费上涨,自然也会引发车险保费的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