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有哪些

霜降的节气概述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 。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

霜降节气有哪些

文章插图
霜降节气有什么特点?
霜降节气有以下特点:公历每年的10月23日、24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10 。交霜 降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 。气肃而凝露结 为霜矣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已到暮秋、晚秋时期 。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1-4]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 。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5-8]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 。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
霜降节气有哪些注意事项?
霜降时节正处于秋冬转换之际,天气变化剧烈,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对温度变化及剧烈变化的环境适应性较差,这个时节儿童易患多种疾病,如感冒、腹泻、呼吸道感染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