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破石而出”的倒计时开始了吗?


人工智能“破石而出”的倒计时开始了吗?

文章插图

人们心中的人工智能(AI) , 应该是会72变的孙悟空 , 但悟空“破石而出”的时机到了吗?
科幻元素里 , AI被描述成心思缜密的电子人 。 实际上 , 考虑人工智能的实现程度 , 通常需精准地用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来划分 。 “强”是指计算机不仅作为一种工具 , 只要运行适当程序 , 其本身就是有思维的 。 这样的机器有知觉、有自我意识 。
而“弱”则是认为不可能制造出真正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机器 , 其终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工具 。 近年的主流研究正是围绕“工具”展开的 , 成就还算可观 。 因此我们所说的AI , 指的就是这个囊括了信息收集、分析、决策、传输直至执行的完整系统 。
AI近年大热 , 但它的技术并非一夜爆红 , 而是新世纪以来 , IT技术在运算、存储、传输、安全等几大核心环节上的量变积累 , 让AI开始得到产业化的现实基础 。
运算能力的提升 , 表现在芯片技术(CPU\GPU)的突破 , 芯片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数据的收集、抓取、整理等能力 , 加上存储设备等硬件成本的降低 , 实现了大数据的获得与存储 。 而5G时代的到来 , 更让数据的传输与反馈速度得到了质的跃升 , 执行更加高效快速 , AI生态的构建也完成了最后一步的闭环 。
但我们需要看到 , AI大热背后也有以手机为代表的硬件领域的发展降速 , 互联网创新进入瓶颈期 , 资本、产业需要找寻新题材的利益驱动与炒作 。
与当前很多“讨论热、应用冷”的新技术一样 , AI的全面产业化、实用化尚未进入倒计时阶段 。 翻译、答题、下棋软件的出现 , 目前 , 并不能意味着AI可以回答经济、社会、法律、伦理乃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问题 。
严格地说 , 就AI当前的发展态势而言 , 不存在绝对领先的垄断者 。 这缘于整个行业的基础 , 即实现应用闭环的各环节还不牢靠 。 比如 , 一个“环境感知与系统反应的效率”问题 , 就让无人驾驶长年处于“实验不断、上路没谱”的尴尬之中 。
一般而言 , 新技术的成长发展 , 军事、工业都是最先投入实践的领域 , 企业则作为创新的主要载体 。 AI的发展路径同样如此 。
正在召开的“Transform 2019”大会以企业为主体 , 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并不令人意外 。 数十年的前瞻性探索和试错后 , 各环节具备一定基础的美国各界 , 正在就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出路 , 寻找新的共识和协作 。 按照惯例 , 承担主要职责的 , 自然是企业 。
【人工智能“破石而出”的倒计时开始了吗?】不过 , 在这一波AI浪潮中 , 美国企业并没有将其他国家甩出太远 。 他们的领先 , 更多建立在IT产业上一个发展阶段的成功惯性之上 。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他国同行 , 同样有着异军突起的机会 。 华为5G的胜出 , 就是例证 。
“人工智能是未来所向”的判断 , 无可置疑 , 但过热和泡沫化的风险 , 存在于各国 。 发展AI , 始终要剥掉新事物的时髦外衣 , 从基础与本质出发 , 充分考虑到新技术的局限性及其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理性分析需求 , 理性设定目标 , 理性选择路径 , 务实推进AI发展举措 , 只有这样 , 才能确保AI健康可持续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