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从人人住别墅到负债389亿,“华西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 )


然而吴仁宝发现在这十年里 , 华西村的人口在不断增加 ,
而土地只增加了六亩地 , 长此以往还是不够吃 ,
彻底摆脱贫困的方式不是农业而是工业 。
1969年 , 吴仁宝偷偷在村里建立了一个小型五金加工厂 ,
当时农村的主业是搞农业 , 私开工厂是违规违纪 ,
吴仁宝的行为无疑是铤而走险 。

他精心挑选了二十名村民 , 制作螺母、螺丝等小配件 ,
这些零件大工厂看不上 , 国内小工厂空缺 , 又有大量市场 ,
五金厂一天的产量就能卖到七十多块钱 ,
这是辛苦种植粮食不可想象的收入 。
当时华西村经常有外地领导班子前来学习 ,
吴仁宝特地在加工厂周围盖起了高高的围墙 ,
只要有人来参观便停工 , 就这样在政策还没有开放时 ,
华西村已经悄悄用五金厂赚了不少钱 。
吴仁宝也因为带领华西村致富获得了信任 ,
他将工厂赚来的钱加强村内基础建设 ,
创办了图书馆、教学楼 , 托儿所 。

1978年 , 国家发布新政策 , 取消人民公社 ,
正式开启包田到户 , 这时华西村小金库里已经有近百万的存款 。
吴仁宝意识到华西村已经在统筹管理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
如果将实行分包化将破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 ,
为此他给江苏省省长写信 , 要求华西村不实行分包制 。
吴仁宝诚恳地在信中写道 , ‘“如果华西村成功了 ,
欢迎各地前来学习考察 , 如果失败了 , 一个华西塌不了天” 。
在省领导的支持下 ,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再次背道而驰 ,
【吴仁宝|从人人住别墅到负债389亿,“华西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将村里的全部土地承包给三十名种田能手 ,
将其余的劳动力全都放到工业上 。

华西村开始光明正大地干工业 , 吴仁宝眼光敏锐地发现了很多新商机 ,
先后带领村民建设了编织袋厂、农药喷雾器厂 ,
全都取得了巨大收益 , 年利润高达百万 。
1984年 , 临近江苏的上海市有意将重工业迁出 ,
打造一个消费型现代化都市 ,
吴仁宝再次看到商机 , 主动提出和上海铜厂合作 ,
这个机会让华西村从轻工业转为重工业 。
然而从政策开放后华西村不断投资建厂 ,
虽然均有收益 , 但铜厂建完后便花光了账面上所有的钱 ,
资金吃紧成为华西村发展的最大问题 。

吴仁宝便提出由村民投资入股 , 每人投资两千元享受分红 ,
当时华西村每人每年收入只有七百元 ,
两千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
吴仁宝便提出了先进的分红政策 ,
每年利润百分之二十留给工厂生产经营 ,
百分之八十用于分红 , 其中再遵循一三三三的比例 ,
分别分配给厂长、管理班子、职工和公共积累 。
这样的激励方式在八十年代非常先进 ,
而华西村村民工资也由工资、奖金和福利构成 ,
其中奖金部分一部分要纳入公共积累 ,
从第二年开始享受分红 。

这样的分配方式保证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
还实现了初期快速的财富聚集 , 满足了建厂初期的生产需要 。
而华西村的成功历史 , 让村民对吴仁宝的政策深信不疑 ,
事实证明华西村的确也靠这种方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
华西村先后和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纺织、钢铁企业达成联合建厂 ,
赶上了国内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浪潮 ,
当时华西村遍地是工厂 , 到了1988年 ,
华西村的产值已经超过一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