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篇文言文翻译 勉学文言文翻译( 三 )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且 。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 。崔文彦转向儒生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终於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 。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闲《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 。”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 。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 。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送进关中 。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面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 。而每被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养为心,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为教 。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下去哪能觉得甘美,穿上身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於先正之道,继承了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乱麻衣服,我自己也愿意 。”
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 。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可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 。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个方面 。
《勉学》原文
【勉学篇文言文翻译 勉学文言文翻译】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後,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 。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 。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采访人员,莫不耕田养马 。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斋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读书之人,自义、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知有客有客难主人曰:“吾见缰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闇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斋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 。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 。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斋夫所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腝,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者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 。纵不能淳,去泰去甚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主夫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 。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 。”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