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文件和规范性文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强制的约束力 。
一、指导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能、 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 , 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 , 基于国家的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 , 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法 , 谋求相对人同意或协力 , 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 简言之 , 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采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行为 。 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 。
二、所谓行政法律规范 , 是指由各种国家机关所制定的 ,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
行政法律规范作为一种法律规范 , 与其他种类的法律一样 , 具有法定权威性 , 也就是对其调整对象——行政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及其行为具有约束力 。 法律规范一经颁布 , 在法定生效期开始之后 , 在管辖范围之内 , 所有组织与社会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 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行政与法律制裁 。
一、区别:
1、概念含义不同:
(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 广义上讲 , 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 , 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2)法规 , 在法律体系中 , 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
(3)规章 , 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
(4)规范性文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
狭义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
2、制定主体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如民法、刑法等;
(2)法规 , 指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3)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4)规范性文件一般指狭义的规范性文件 , 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 , 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制定的 , 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 , 非立法性文件 。  

规范性文件

文章插图
3、效力等级不同: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
(5)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互有交叉 , 无法比较 。
二、不能直接写成"卫政法发[2006]228号 《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 因为党政机关公文写作 , 标题的格式应为XX(发文机关)关于XX(事项)的XX(文种) 。
是各级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各类文件中最主要的一类 , 因其内容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 , 故名称为规范性文件 。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规范性文件的涵义、制发主体、制发程序和权限以及审查机制等 , 尚无全面、统一的规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