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汇总七篇( 七 )


并且 , 我们决定进行一次封面设计大赛 , 霎时 , 同学们的身影变得忙碌起来 , 组员们出谋划策 , 分工协作 ,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来表示不同含义 。 他们有的用巧手画 , 有的用电脑设计 , 干得不亦乐乎 。 一周后 , 一份份新颖别致 , 令人赏心悦目的封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 无不体现着孩子的思维和理念 , 无不闪烁着孩子们的童心 。 我们组织组员们有秩序地欣赏和评价 , 评出了“创新奖” , “努力奖” , “设计奖”等好几种奖项 , 还给它们拍了照 , 留作原始资料 。 看着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情景 , 我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们学会了合作 , 发展了动手能力 , 更重要的是品尝到了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 。
2、搜集文字资料和图片 , 进行资料汇总 。
活动开始了 , 各研究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 。 他们有的进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 , 有的在家长指导下上因特网浏览下载 , 有的去各类书店 。 我们观察到有个别学生似乎无动于衷 , 调查发现这几位学生因种种原因如家庭困难多 , 家里没有电脑 , 这方面的书籍家长也没有购买过 , 他们没有资料来源 , 无从下手 , 于是 , 我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信息设施 , 创设研究环境 , 电子阅览室 , 图书阅览室适时向学生开放 , 以使学生顺利开展调查活动 。 在放手让学生去调查收集的同时 , 教师也不忘进行适当地引导 , 如由周老师进行阅读指导 , 让学生明确到哪类书中去查找 , 学会利用目录查找 , 学会速读 , 摘录 , 写读书笔记;电教老师则进行网上点拨 , 使学生学会到网上查阅资料 , 并学会下载资料 。 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小组活动 , 每个小队都或多或少地搜集了与本队主题相关的资料 , 但经交流发现 , 这些资料大多是网上下载的 , 书上复印的 , 图书馆抄来的 。 资料是堆积得越来越多了 , 可是学生的热情却下降了 , 他们似乎已疲于乏味的资料收集 , 也不知如何对资料进行取舍 , 汇总 。
因此 , 我们考虑是否自己动手做一些恐龙的资料 , 就捏恐龙吧!这下学生来劲了 , 拿来了自己心爱的彩泥 , 小组合作 , 你捏头 , 我捏身体 , 他捏尾巴 , 然后组合、加工、美化 , 短短的一节课时间 , 各式各样的恐龙模型就象变戏法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 有凶猛好斗的霸王龙 , 展翅飞翔的翼龙 , 有引吭高歌的梁龙 , 有憨厚可爱的三角龙……
一个个小艺术家们还为自己的杰作配上了解说词 , 可自豪了 。 在解说时 , 学生不知不觉中将收集资料进行了重组、内化 , 并创造性地表达 。 课后 , 我们还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 , 再配上文字介绍 , 这样 , 一份份自制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就出来了 , 这比到网上、书上去寻找现成的资料更能让学生受益 。
3、上网与恐龙专家互动交流 。
这是学生们万分期待的活动 。 在周老师上网查找恐龙资料时 , 结识了一些中华恐龙网的恐龙研究专家和恐龙爱好者 , 他们表示非常乐意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问题 , 还特意在他们的论坛上开辟了一个专栏——“龙崽崽提问区” , 等待孩子们登陆论坛与他们交流 。 当周老师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学生们时 , 学生们个个欢呼雀跃 , 充分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快乐 。 于是 , 在上网交流之前 , 每个小队都充分准备了要向专家们提出的问题 , 想象着与专家们热烈交流的情景 , 有的小队还准备了记录本和照相机 , 要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 来到网络室 , 连上互联网 , 登陆中华恐龙网 , 同学们立刻被这里丰富的恐龙资料所吸引 。 当同学们来到论坛 , 看到一个个奇怪而又新颖的名字如:一碗佳肴、滋补龙火锅、bird等时 , 都睁大了他们的双眼 , 不禁发出声声感叹 。 不过小恐龙迷们都很快进入了角色 , 在掌握了注册、发表等交流技巧之后 , 都开始了与恐龙专家们的交流 。 有的小队没有打字较熟练的同学 , 又急于跟专家们交流 , 他们就请老师帮助输入 , 不过他们都表示回头要苦练打字 。 学生们的问题各种各样 , 如“剑龙背上的骨板为什么能调节气温?”“恐龙和人有什么关系?”“翼龙到底是龙还是鸟?”“恐龙还能复活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