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法( 二 )


(2) 议——分析材料, 提练感点 。 亮明基本观点 。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 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 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 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 可以在篇首, 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 初学写作的同学, 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 把观点写在篇首 。
(3) 联——联系实际, 纵横拓展 。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 就事论事撒不开, 感不能深入, 文章就过于肤浅 。 泛泛而谈, 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 不能给人以震撼 。 联, 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 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 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 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 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 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 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使论点更加突出, 更有说服力 。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 所摆事实, 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 为基本观点服务 。
(4)结——总结全文, 升华感点 。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 有真情实感 。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 言行, 经历, 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 为观点服务, 而不能盲目联系, 前后脱节 。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 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 发出号召 。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 都必须与前文贯通, 浑然一体 。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 开头要引“读”, 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 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善于灵活掌握 。 比如, "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 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 再者, 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 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

读后感的写法

文章插图
例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吧, 什么, 不熟悉?不会吧, 那我就告诉你吧 。 此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 现在知道了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 汉室衰弱, 黄巾起义, 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实力最强 。 连年混战, 弱肉强食 。 官渡之战, 曹操灭袁绍, 统一北方 。 赤壁之战, 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 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 形成三足鼎立, 相对稳定的局面 。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 孙权的吴国, 和刘备的蜀国 。 曹操死后, 曹匹称帝 。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 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 夺魏为晋, 建立晋朝 。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 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