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山西太原诗人 唐尧西徙太原


唐朝山西太原诗人 唐尧西徙太原

文章插图

唐朝山西太原诗人 唐尧西徙太原

文章插图
唐尧西徙太原
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 , 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的滹沱河流域 , 对此 , 《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 , 尧封唐 , 尧山在北 , 唐水西入河 , 南有望都 。”《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 , 都持此说 。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 。”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 , 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 , 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 。”那么 , 唐尧为什么要率领自己的部族离开故地 , 西徙太原呢?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 , 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 , 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 , 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 , 遂率部西徙 , “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 , 沿滹沱河过井陉 , 途经太原 , 再进入平阳 。”(《试谈唐尧氏》)邹衡先生也认为如是 , 他在《夏高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 , 其出土的大批陶器 , 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 。”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 , 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 , 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 , 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 。需要进一步说明 , 或者说需要纠正的是 , 唐尧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线 , 似不应为“沿滹沱河过井陉 , 途经太原” 。而且 , 何光岳先生说的唐尧所以西徙太原是“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的理据也颇值商榷 。其一 , 滹沱河由山西盂县出境入河北晋县
【唐朝山西太原诗人 唐尧西徙太原】
、定县 , 南距井陉百里之遥 , 且井陉不属滹沱河流域 , 唐尧部族只能沿唐河南下 , 沿滹沱河西入山西盂县 。再沿滹沱河主要支流乌河、温川河及汾河支流杨兴河 , 顺流南下 , 进入太原 。其二 , 唐尧与虞舜的“禅让” , 或虞舜对唐尧的“逼宫” , 应为唐尧由太原迁平阳之后的事 , 而不是在此之前 。史载:“尧治平阳 , 舜治蒲坂” , 所谓“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 , 才西徒太原之说 , 既与地理实际区域相去甚远 , 也与事实发展时序脉理不顺 , 似不通 。依据史料所载 , 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 , 自明王朝创建的“1368年至1948年五百八十年间 , 共发生大水灾387次” , 可谓“三年两头灾” 。尤其是上游在山西 , 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沱河水系 , “水流急湍 , 上宽下窄 , 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 , 进入平原后流速骤减 , 泥沙淤积 , 河床填塞 , 尾闾不畅 , 极易成灾” 。(《河北风物志》)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 , 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 , 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 , 河网密布 , 正是水患多发地城 。唐尧所以西徒 , 究其道理 , 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 。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唐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 。《尚书·尧曲》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拽 , 直而四出” , 《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 , 震及帝都 。”等等等等 , 不一而足 。或许正是因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漫害 , 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开久居的故地 , 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 , 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 , 穿越了太行峡谷 , 进入了今山西省境 , 在今盂县又尚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 , 汾河支流杨兴河(这几条河古代水量远比今日大) , 继续向西南跋涉 , 终于来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带 , 今太原盆地 。丰厚的黄土 , 缓淌的汾河 , 苍翠的东、西两山 , 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 , 潺潺涓涓的晋水 , 以及淳厚朴实的太原先民 , 留住了长途迁徙、历尽艰辛的唐尧部族 , 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当时的太原是台骀“宣汾障泽 , 肇始太原”之后的时代 , 由于史书缺乏记载 , 详情不得而知 。而此时的唐尧部族据《韩非子·五蠹》 , 《淮南子·精神训》所载 , 巳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厦的技术 , 所建之厦“茅茨不翦 , 采椽不斫”;“朴桷不斫 , 素题不(木开)好”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厦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 , 屋檐的椽子不砍削 , 端额的梁柱不彩绘 , 而且 , 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 , 又把这些技术带到太原传授于土著 。于是 , 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为一体 , 共建家园 , 共创了太原的龙山文化 。唐尧初都太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