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课文

【葡萄沟课文】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因为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最有名,而且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 。 葡萄沟是新疆吐鲁番市的旅游胜地 。 2007年5月8日,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 。 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 那里出产水果 。 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
葡萄种在山坡上 。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 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 。 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有点儿像碉堡 。 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有许多木架子 。 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 。 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 在《葡萄沟》的教学中,杨老师以“趣”贯穿全文,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情趣 。 让学生在读、说、看、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验,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
1、精美课件,赏葡萄沟的景美 。
从课堂上展示出的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可见老师的巧妙心思 。 在一张张生动直观的图片的引领下,孩子们仿佛真的乘上游览快车来到了葡萄沟,亲眼看到了像轨道又像龙卷风的梯田、似一个个绿色凉棚的茂密枝叶、大串大串的五光十色的葡萄和像碉堡的阴房……课件图文并茂,既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保持了学习兴趣,又较好地推动教学流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 。
2、品词读句,感葡萄沟的物美 。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比较、体会葡萄沟的物美 。 如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指名读、比赛读、老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品尝葡萄干等环节,使学生感受葡萄成熟时量多色鲜味美 。
3、创设情境,悟葡萄沟的人美 。
在紧扣“吃个够”进行想象,体会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之后,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扮演当地的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葡萄沟 。 这一设计是课堂的一个亮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 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 。 通过这一情境表演,孩子们更深入地融入文本,悟到了葡萄沟不仅景美物美,人更美 。
整个课堂,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老师采用了多样的形式教和学,使学生学有兴致,学有所得 。 对于这堂课,我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供大家思考 。
1、“发葡萄干品尝”这一环节,的确很有新意,而且杨老师敢于开放课堂的勇气让我佩服 。 不过此举将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了争抢葡萄干这一点上,反而有些破坏了课堂气氛;品尝的目的无非是得出“葡萄味甜”这一结论,而葡萄干并非稀罕之物,他们平时应该吃过也知道味道如何,那么这一环节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