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整首诗是书写的

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 , 全诗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译文:
草木生长鸟儿飞舞的杨春二月时节 , 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 。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天色还早 , 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
醉:迷醉 , 陶醉 。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
散学:放学 。
纸鸢:泛指风筝 , 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
鸢:老鹰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整首诗是书写的

文章插图

 
1、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 , 壮志难酬 , 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 , 宁静的早春二月 , 草长莺飞 , 杨柳拂堤 , 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此诗 。
2、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 , 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 早春二月 , 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 , 黄莺在天上飞着 , 欢快地歌唱 。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 , 轻轻地拂着地面 , 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
“草长莺飞”四个字 , 把春在的景物写活 , 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 , 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 , “拂” , “醉” , 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 枝条柔软而细长 , 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 , 烟雾迷蒙 , 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整首诗是书写的】诗人用了一个“醉”字 , 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主要写人物活动 。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 孩子们放学早 , 趁着刮起的东风 , 放起了风筝 。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 , 儿童的欢声笑语 , 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 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 , 富有朝气 。
儿童、东风、纸鸢 , 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 , 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 , 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 , 诗的后两句 , 由景而及人 , 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 天气实在太好了 , 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 , 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 , 赶紧放起风筝来 。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 , 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 , 后半部分写人 , 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 , 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
物态人事互相映衬 , 动态静态彼此补充 , 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 , 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