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热的是三伏天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 。那么,“三伏天”为何最热?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阳光接近直射的日子,但由于夏至时,地表湿度较小,地面吸收的热量晚上会散发一大部分,所以并不是最热 。而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
【为什么最热的是三伏天】 不仅有气候资料和民间体验的佐证,更有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论依据 。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 。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 。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
此外,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发散,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 。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
从气象角度说,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而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重要原因 。
当然,在七八月的更多日子,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增温,因此在三伏天还是“干热天气”占主导地位 。
每年立秋之后的末伏,天气常常呈现“秋老虎”状态 。所谓“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趣喻,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大约持续7至15天 。
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暑热天气 。不过,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2至4个节令 。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 。甚至有时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就多数地区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气的概率很高,这充分证明“热在三伏,末伏也不例外” 。
为什么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称为“三伏天”?[分享]
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伏日,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 。据《史记.秦本纪》中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 。”另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 。”由此可知,伏日的说法历史悠久,最早是源于秦国 。此外,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四》曰︰“伏,藏也 。”及《广韵》:“伏,匿藏也 。”这是古人对“伏”的解释,那么何谓“伏日”呢?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说是,据《历忌释》上记载 ︰“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 此说是以“五行生克”与“四季”变化之道为依据 。根据五行学说,古人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交替循环 。因此,立春为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为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立冬为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如此循五行相生 。其中唯一不同的是立秋,夏属火,秋属金,故夏、秋的交接非五行相生,而是相克,就是火克金,又庚属金,所以到庚日就是金气要潜伏的日子,“伏日”之说由此而生 。另据《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因为小暑之后,接着就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也是阴气被阳气所压制而隐藏时期,故称为“伏日” 。还有一说,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认为黄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为酷热时节,劝人在此段日子隐伏避暑,故称“伏日”,此说简单易解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约在西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之间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太阳直照的日子并非一年中最热的,当夏至后,每天地面吸收太阳的热气多,散发的热气少,地表层的热气就越积越多,也就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后,地表层累积的热气达到最高峰,因此天气就最热 。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相配的“干支纪日法” 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在十天干中排第七个,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因此,自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三伏” 。如《阴阳书》中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 通常初伏、中伏、末伏各为十天,但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二十天 。故中伏至末伏有时十天,有时为二十天,而初伏、末伏都为十天 。这三个伏日、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或四十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 。伏即藏伏,所以最热三伏天,就是说在伏天要用隐蔽伏居的方式来避开盛暑之热,而且不要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生活饮食起居的卫生,才能防止中暑或引发其它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