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三伏都不一样

为什么三伏有三十天的有四十天的,每年不一样多呢?
line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爱情,真的是,难能可贵,亲爱的,请你给我一个微笑,盈满我的心里的那一块空虚,我不想让你匆匆的离去,我还想和你
三伏从哪天算起?每年都是一样的么?
【为什么每年三伏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哦,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呵呵 。2012年的三伏天具体时间是: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为头伏10天2012年7月28日~8月6日为中伏10天2012年8月7日~8月16日为三伏10天(末伏)
三伏天为什么每年的时间长度不一样?
我国古代有将“伏”表示天气热的意思 。每年北半球“伏”天的开始多是在小暑后大暑前 。天文历法规定,“伏”天为“三伏”,分别叫“头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总计30或40天 。
总的来说,“伏”的开始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的 。按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规定,“头伏”始日必须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一庚为10天),即常言“夏至三庚便是伏” 。第三个带“庚”的日即为“头伏”开始之日,如1997年7月17日,经天干、地支配合排至该日时,为“庚申”日,恰好是第三个庚日开始,亦即“头伏”开始之日 。在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天干、地支的配合纪日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且以此循环,当排至1997年阳历7月17日时恰为“庚申”日,并非当年临时现配合 。通常每年“夏至”往往在6月21-22日,个别年份在6月23日 。
以此推之,历年的“头伏”(又称初伏)开始在7月中旬 。干支纪年法规定“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之日 。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之日,即末伏是以“立秋”这个节气为起算点的,因此中伏到末伏就不一定是10天 。干支纪年法同时还规定,“头伏”和“末伏”各10天固定不变 。如有变动,就只有在“中伏”的天数上发生变动 。“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绝对不允许出现中伏11天或12天或13天等等这样“带零头”的天数 。因此,每年中伏天的天数不是30天就是40天 。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 。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仅有30天 。
为什么伏天的长短会不一样呢?
“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 。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 。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农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 。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却又不相同 。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可能是庚日 。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末伏 。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 。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7月15日就开始入伏 。7月25日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后有5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