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是什么意思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是什么意思
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如何形成?看完明白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是什么意思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 。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这是迷信说法 。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 。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 。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 。
这种吃法汉代已有 。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是什么意思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意指伏天与老北京饮食习俗的密切 。据说这个食俗和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当时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季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天气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做一些简单少油而又清淡爽口的美食,由此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头伏吃饺子,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称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饺子最初称“馄饨” 。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寓有吉祥富贵之意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人都喜欢在此时制作简单而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
古时人们称面条为“汤饼”和“不托” 。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至于伏天本已酷热难耐,人们还吃淌汗的热汤面的解释源自南朝,“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位于北方地区北京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认为用小麦磨出的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 。吃面条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也为生活中也平添了很多乐趣 。人们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另一个原因在于,这样有利于通过排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这也是中医养生专家一直提倡提倡的“以热制热”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