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现代简短 关于爱祖国的古诗词长篇( 二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汉首《白马篇》,是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一首古体诗 。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又被人叫做《游侠篇》 。曹植曾经有过从军出塞的经历,平日也有“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远大抱负,所以写游侠也可能是诗人自况 。
诗的大意是:一个驾驭着白马驰骋在边塞的好男儿,他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到边塞凭本领建立功勋 。他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对敌人作战时十分勇猛 。北方的敌人入侵边境,他随大军直捣敌巢,从不将自身的安危放在心里 。由于身为战士,就忘掉了个人私利,而为解国家危难奋勇献身,把战死沙场看作回归故里一样 。
诗作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 。开头两句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铺陈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然后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最后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全诗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魏晋时期诗歌所追求的那种“风骨”,着重展现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时年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近体诗,要求严格的格律 。杜甫是一位精于律诗的“高手”,本诗作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是七律中的佳作 。诗本身不难理解,关键是要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惊喜”的感情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为朝廷平定叛乱、社会从此可望太平的喜悦,其中蕴含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后代的学者非常推崇此诗,说其是“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不仅由于它的文字美,更是因为诗句中蕴含的满腔爱国热情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这首绝句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饱含深情、字字血泪的诗 。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也佳甚多的大诗人,更以许多表达胸花大志,甘愿为国效命的爱国诗篇著称于世 。
本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