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天坑景观在我国并不算罕见 , 尤其集中在多山的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 。比如我们熟知的重庆小寨天坑、云南镇雄天坑群、贵州平塘天坑等 。在东南沿海的广东 , 天坑这样特殊的地理现象比较少见;在群山环抱的粤北、位于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的通天箩天坑 ,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Via发现清远
通天箩位于乳源县大坪乡大桥镇的西边 , 距离大桥镇直线距离约3公里 。大桥镇一带拥有千回百转的喀斯特峰丛地貌;而连绵起伏的地表突然出现一个深度100余米的垂直落 ,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坑 , 这便是通天箩 。从空中俯瞰 , 通天箩如同藏在广东山林深处的一只眼睛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在此显露无疑 。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Via发现清远
之所以名为通天箩 , 是因为这个天坑形似一个口小肚大的谷箩 。它四壁反坡峭立 , 呈倒梯形;垂直深度近100米 , 洞口直径为73米 , 底部最大直径140米 , 箩底周长450米 。它的口径比被誉为“世界第一洞”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洞口直径是322米 , 深70米)要小 , 但是深度却超过不少 。在当地 , 通天箩有着“广东第一奇观”的称号 。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通天箩的形成 , 并非陨石撞击 , 而是喀斯特岩溶地貌的一种特殊形态 。日积月累的流水冲刷 , 导致了洞顶岩石塌陷;千百万年后 , 地下河或溶洞的溶腔渐渐变得越来越大 。于是便形成了裸露于地表的天窗或天坑 , 可以说它们携带着千万年来的地球密码 。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根据资料显示 , 通天箩最早是1981年被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的;直到1988年才第一次有人通过绳降到达通天箩的底部 。后来 , 之前长时间鲜为人知的通天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探险爱好者 , 摄影师过来探奇 。形成规范景区后 , 游客可以通过景区内的栈道穿过密林 , 来到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向洞底望去 , 虽然只能看到天坑的一角;但是依旧如同站在摩天大楼的顶端一样 , 不少有恐高症的游客甚至会觉得双腿发软 。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多年来 , 除了有专业设备的探险队 , 普通游客只能站在天坑边缘从高处观赏 , 坑底一直人迹罕至 。据介绍 , 底部生长着一片面积约为3500多平方米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 。在这片高度封闭而稳定的地下世界中 , 原始森林基本与外部的生态系统隔离 。不仅保留着数千万年前的生物化石 , 还保存着几亿年前的稀有生物物种 。
藏在广东的“大地之眼”,深度近100米,底部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文章插图



而根据之前下到坑底的探险者表示 , 从上方看 , 坑底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 , 生机盎然 , 藤蔓缠绕;而到达坑底后 , 这片几乎没有人踏足过的世界 , 长久以来堆积的枯叶残枝竟然能没过成年人的膝盖 。四壁有多个石英岩洞 , 迄今无人能入;由于冬天坑底的温度会比地面高5-7度 , 无数蛇、虫、鼠、鸟会聚集在这里过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