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习俗是乞巧是什么意思

七夕的习俗是乞巧是什么意思【七夕的习俗是乞巧是什么意思】

七夕的习俗是乞巧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乞讨双手灵巧 。相传阴历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二星相会之期,旧俗妇女此夕必备陈瓜果、鲜花、胭脂于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拥有姣美的面貌;并对月引线穿针,以期双手灵巧,长于刺绣织布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有记载 ,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流传至今,中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不尽相同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夕深夜结束,当地姑娘们为巧娘娘备下美食 , 载歌载舞请她入凡间,向她祈求心灵手巧、美丽幸福 。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这其中乞巧的含义是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这其中乞巧的含义是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
七夕的习俗是乞巧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1、“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2、后来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3、现在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 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七夕的习俗是乞巧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七夕的传说:
古老传说,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天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艰苦 。织女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是有着超凡女红技艺的神仙 。原本不可能相识相爱的牛郎织女,但在老牛牵线下,成就了姻缘 。婚后,俩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儿一女 。故事至此 , 让人们看到了古时“巧配”的爱情如纯洁花朵,结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实 。
可以说,“七夕” 故事的开头,正是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最为盼望的归宿,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了婚姻之果,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此时,相爱的人们都会誓言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到白头 。
七月七来乞巧什么意思 七月七来乞巧的意思是什么1、七月七乞巧的意思是在农历七月七这一天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 。
2、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
3、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 。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 , 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
4、乞巧的习俗有:
(1)祭月之仪,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 。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
(2)婚育恋曲,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 , 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
(3)接露水,浙江农村有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传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4)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入夜 , 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 , 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
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 , 民间称“七姐” 。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 , 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