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读后感

钱德洪录读后感

钱德洪录读后感

文章插图
什么是“扣是非两端”,先生说,农夫来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没有先拿知识回答他,孔子的内心只是空空如也 。孔子只是从农夫自己所知的是非上去启发 , 帮他稍加分析,农夫的心里马上就明白了 。农夫自己所知道的是非标准 , 就是他内心原本就有的天然准则 。圣人虽然聪明 , 又怎么能在这个准则上增添分毫呢?农夫只是还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准则,孔子帮他稍加分析,是非曲直就清清楚楚了 。如果孔子给农夫讲的时候,还带有些知识,就不能完全开发出他的良知,道体就有二了 。回想我自己作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这条路上,孩子经常拿问题来问我 。而我常常是给予他方法的指导,知识的点拨,很多时候就让孩子失去了他本来的思维能力的锻炼,他得到的是我的思想,并未启发他的良知,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做事没有主见的性格,多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读了今天的这段话 , 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养育孩子的方法是有极大偏差的,我必须在致良知的路上修正改正自己的处事态度和做事方法 。
致良知28创始人照片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日期:2017年12月05日

姓名:李蓓蕾

课文:《钱德洪录》50.52

作业心得:浅谈“天泉证道”对你的启发

-----------------------------

心得感悟:

这一段文章写了,阳明先生的弟子钱德洪与王汝中一起探讨学问 , 想法出现了分歧,请先生指正 。

先生说两人的见解正好可以互相补充,不能够各执一端 。汝中的见解是接引利根之人,德洪的见解接引根器稍微差些的人 。

不同人有不同的根器,上根器,中根器,下根器,道德经里面也讲过,人有上士 , 中士,下士,毕竟上根器的人很少很少,甚至连颜子、明道先生这样的先贤都不敢说自己是利根之人,所以针对不同根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法接引,采用的法要与对方的根器相对应,这样对方才能受益,也就是要善巧方便,不能固执己见 , 不能固执一端 。

先生讲到,对于我们常人而言,心的本体受到蒙蔽,务必在良知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 , 也就是去私欲,去人欲,去一份私欲,心的本体就少一份蒙蔽,就复得一份天理,天理即良知 。

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用功,不能够空想一个本体出来,而不去实修 , 不去切实用功,这样就走入了极端 , 堕入了虚空,这种人是非常可怕的 。
--------------------

1️心得感悟:2

2️诵读原文:2

3️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2

4️不说一句负能量的话语:0

5️一诺千金:2

-----------------------------

今日得分:8

累计得分:452
《钱德洪录》-3 从“不及格”到别人眼里的“优等生”
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 , 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 。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 , 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 。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 , 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 , 此便是学问头脑 。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 , 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医经折肱 , 方能察人病理 。”
学生觉得自己在静坐中有所长进,便问先生看法 。先生回答,很多人每天忙于俗事,内心浮躁 , 所以需通过静坐,修“静”的功夫 。但往往因为静坐 , 感受到这种“静”带来的内心宁静与,喜悦 。于是开始喜静而不好动,这就又陷入了一个“枯木”的误区 。如果动是“过”,静是“不及”,那这就是从“过“到了“不及” 。需理解“动静之事”都只为“良知清澈”,这才是为学根本 。
这让我想起我的学习经历 。
在接触盛和塾和东方书院前,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学习 , 但认真的每天读,每天写,却非习惯 。从前年开始 , 当读书学习已经变成了生活一部分,我开始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与人谈起任何事情,都能说出“非同一般”的见解,甚至经常让人朋友觉得我”境界高 , 心性高”,因为这种外界的褒奖,以及日常看事情似乎越来越能透彻,困惑越来越少,于是我更加努力的围绕人生的目的,人生志向,修身养心,读书,反思 , 总结 。
而这带来的结果是 , 与人相处时,本来说一件事,我就开始总结其中的道理,书中的语句,成语张口就来,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 。在一次团建中 , 当我又开始“讲道理”时,有伙伴直接指出了我的问题:能不能少讲道理 , 多做事啊 。让我反思,我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作为一个普通人 , 我刚开始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提升,更好的做人做事 。而近一两年的学习,我似乎陷入了“学习为大,其他事情靠边站”的误区 。
三十多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 , 正是奋斗做事的年纪,而我每天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在学习 , 健身,以及与自我提升相关的事上 。但每天时间精力有限 , 事情又很多,当我陪孩子拼积木时,惦记着朋友咨询家庭矛盾问题;吃晚饭时,惦记着学习群打卡的事;陪孩子跑步时,惦记着跑步里程配速的问题,我每天都很忙 , 忙到记不清有多久没有陪孩子到公园游玩;记不清多久没有好好陪父母唠唠家常;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好好陪妻子逛逛街;我从自己的学习中,看到了自己的“自私” 。
君子 , 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为了更正确,更好的做人做事,而小人,学习是为了他人的目光,为了在群体中获得认同 。我学着学着,就学成了“别人眼里的我”,而背离了学习之初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
这种学习上的“不及”到“过”,让我感到不安 。我深知学习重要 , 而家人更重要,事业同样重要,通过学习,去做好事 , 同时好好做事 。改进方法一堆,只是我的践行远远不够 , 莫要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钱德洪录读后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