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的典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俗语 。他们都是来源于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时的日常劳动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之谈 。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
但别看它短小 , 里面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瓜田李下” 。每次听人说起 , 虽然明白是一句劝人向善的话,却不甚了解其中的含义 。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 “瓜田”和“李下”分别代表什么,究竟要告诉世人怎样的道理呢?
这句话出自曹植的一首诗《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 , 李下不正冠” 。
是说一位行端坐正的君子 , 做事应该懂得避嫌 。
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
走到别人李子树下的时候,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则很像是动手去摘李子 。
这两种行为,都容易引起误会,越是正人君子,越应该尽力避免 。
这就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瓜田李下的典故

文章插图
【瓜田李下的典故】在北齐时期,有一个叫袁聿修的的博陵太守 。他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从不收取别人财物 。深受百姓爱戴,当地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 , 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 。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 。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
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 。
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 。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 。
但反复思索之后 , 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
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 。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 。
只有这样 , 才能躲避嫌疑 。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 , 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 。”
邢邵一想,确实也是这样 , 就没有再勉强他 。
瓜田李下的典故

文章插图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所难免 。但是做人做事还是要懂得主动避嫌,尤其在一些有理难辨的场合 。
《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 , 何以户晓?”
唐文宗时期,皇帝派郭旼到邠宁地方做官,引起了朝野议论,人们认为是郭氏送了两个女儿入宫才换来这个职位的 。
文宗向柳公权诉苦,说郭家的两个女儿入宫其实是为了拜见太后 。
柳公权告诉皇帝,事情的真相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重要的是您本身处在嫌疑的地位,就难怪别人不非议 。
“瓜李之嫌”说的就是事件本身容易引起误会,当事人有口难辩 , 不能摆脱嫌疑 。
瓜田李下的典故

文章插图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误入“瓜田李下”,也都有面临“瓜李之嫌”的时候 。坦荡如君子 , 不该惧怕遭人误解 。
只要自己做事合乎道德礼法,没有邪念,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不必太在意 。
但是,毕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世俗的框架下 , 活在别人的声音里,所以适当的时候 , 还是要避一下嫌 。
公生明,偏生暗 。“瓜田李下”不可忧 , 君子避嫌是防微杜渐,只要行得端、做得正 , 流言迟早不攻自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