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守护平台修改实名认证上限了怎么办 成长守护平台修改实名认证

作者:马维林(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基础教育增强育人价值自觉,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常态化机制 。为此,我们要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力戒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探索 。只有在常态化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发展,基础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努力构建大中小学和社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要对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规律有理性认知 , 既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无所作为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与参加学科竞赛等培养手段相比,常态化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更为持久深刻 。我们要纠正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错误认识,走出人才培养的误区 。如果简单地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科竞赛成绩、高考成绩等同起来,将导致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出现,产生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反而会严重妨害人才健康成长 。
当前 ,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虽然在不断改进,特别是“双减”政策出台后 , 发生了诸多可喜变化,然而 , 教学手段单一化、机械化等弊病依然存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仍在课余时间大量增加孩子的作业训练 , 无形中侵占了孩子多样化发展、提升全面素养的空间 。这些行为往往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甚至会抑制乃至扼杀真正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 , 要树立“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观,不能把视线只聚焦于少数高分学生身上;另一方面 , 要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基础教育育人模式转型 ,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 。大家或许有同感,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中,孩子的思维往往非常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但到了初中和高中课堂 , 气氛逐渐变得沉闷起来 。究其原因,进入中学后,学习负担较重,而课堂教学往往以“给出标准答案、考试得到高分”为目标,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较小 , 创新思维得不到充分激发 。新高考改革明确提出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善于做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因此 , 亟须涵育与此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文化 。
创新的本质是面对真实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重大原始创新是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不断验证假设从而获得重大突破的过程 。创新的过程充满艰辛 , 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有追求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不断实践、反复实验试错才能获得新的认识 。科学研究与探索不能满足于追求标准答案,而是需要想象力和求异思维,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并尝试验证自己的大胆假设,甚至要经历反复的失败与挫折 。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往往需要打破常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发现、体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其专业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鼓励学生探索 , 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个性、优势、特长、禀赋,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得到充分发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 应为学生提供试错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观点,引导其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非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得到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得到最大保护,成长的内在自觉被唤醒 , 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进而拥有坚定的专业信念和研究志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