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的计算方法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的计算方法】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的计算方法

文章插图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就开始入伏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主要有甲、乙、丙、丁、戊等,而地支的数字为子、丑、寅、卯等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交叉配合六十次,故称一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三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也就是初伏 。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的计算方法

文章插图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 。”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 , 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 , 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 。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的计算方法

文章插图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 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 , 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简单来说 ,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