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有哪些习俗 入伏习俗有哪些

入伏的主要习俗有吃饺子、吃馄饨、吃火腿、吃汤面、吃鸡、吃羊肉、贴三伏贴等 。入伏的意思是进入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 , 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

入伏有哪些习俗 入伏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入伏有哪些习俗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 。”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 , 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进入三伏天,白天比黑夜还长 , 每天吸收的热量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了 , 这段时间无疑是全年中最热的时候 。基本全国多数地方都开启蒸笼模式 。
【入伏有哪些习俗 入伏习俗有哪些】
入伏有哪些习俗 入伏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入伏这种特殊节气 , 肯定有不少习俗需要大家去做,具体习俗已经在以上给大家讲解了 。除了以上习俗,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 。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 , 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