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二 )


1、病理学特征
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 。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 。
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 。粗约为30nm 。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 。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 。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 。
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
2、生理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存 。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 。常以万古霉素、TMP、两性霉素B等组成抑菌剂防止杂菌生长 。
幽门螺杆菌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肠道细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 。而氧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作为幽门螺杆菌生化鉴定的依据 。
沃伦和马歇尔喝了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便于不久之后便得了胃病 。
3、分子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UreB、 UreC 和UreD 。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 。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 。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 。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Ⅰ型含有CagA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 。现在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
诱发症状
1、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到医院做相对的检查才能发现 。
3、随着病情的严重,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而且,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一般都患有胃病,发生胃病的患者,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系 。
4、幽门螺杆菌症状一般感染者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病毒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幽门螺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
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中国保守的喂养方式,家长将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给孩子,如果家长患有慢性胃炎,就会将病菌通过口口喂养的方式污染给孩子 。
2、恋人之间的亲吻: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 。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 。
3、打喷嚏传播:患者打喷嚏可以通过鼻腔将幽门螺旋杆菌一起排出,并且有浓重的异味,需区别于口腔炎症 。
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
1、忌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这些物质可降低某些药物的生物活性从而减低治疗效果 。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