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它疾病产生混淆 。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 。杀霉,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它的来源 。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接种,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 。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就霉菌及其霉菌毒素的产生、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做如下概述 。
1、霉菌的产生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其繁衍下代通过种子或抱子的形式 。霉菌泡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中 。土壤中的霉菌抱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泡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抱于迅速前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 。这些霉菌繁衍起来会产生更多的抱于去感染其它种子 。在田间,植物受霉菌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的水分、播种期、收割期 。轮作期、施肥、植物的品种、植病的发生 。杂草、鸟类及害虫等 。当作物收割后,通常会带有某些霉菌,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泡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 。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路曲霉例外,可在田间感染,低温下亦可繁殖;田间霉菌则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梭霉菌属(镰刀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也就是说在冬季此类霉菌仍会生长,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 。
2、霉菌毒素的来源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 。对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 。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储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桔霉素等) 。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 。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T-2毒素 。Fumonisin毒素等) 。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上述的几种毒素即为现今普遍认识的8种主要毒素 。所有的霉菌毒素生物及化学特性皆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原料将产生不向的霉菌毒素 。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25%以上,除了对畜牧产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部分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胎性,可经由食用肉乳汁传至人类 。养殖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预防霉菌毒素的污染,以保护动物正常的健康、生产及食品安全 。
3、霉菌毒素的危害
霉菌素产生的临床中毒症状会因在饲料中的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的品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有不同 。
4、预防措施:饲料的防霉关键在于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选育和培养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等 。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使用防霉剂无法去除饲料原料中已存有的霉菌毒素,添加防霉剂仅仅只是预防未来霉菌的生长,所以饲料的脱毒也是必要的一项措施 。除去已污染的霉菌和霉菌毒素饲料发生霉变,尤其是大量的饲料原料发生霉变,全部丢弃损失惨重,但是如果霉变很严重则应弃之,因其养分已严重流失,对于轻度霉变的饲料与原料,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 。脱毒方法一般有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酶解法、吸附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