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有利有弊趋利避害养好鱼

养鱼,自古就有“水至清则无鱼”之说 。所以,养鱼追求肥水养鱼或者水肥养鱼 。“肥”表示水中有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表示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池塘水色经常发生变化 。“瘦”表示水质清爽、透明度较好、浮游生物较少,水中的含氧量较高 。

“水色”可判定水的肥度 。池塘水色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褐中带绿),另一类以绿色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绿中带褐),两种都是肥型水质,但黄褐色水中所含鱼类易消化浮游生物较多,故较绿色水质好 。

肥水养鱼有“利”也有“害”,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得好会助养殖者养殖鱼虾成功,管理不好会害养殖者失败 。只有了解肥水利弊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掌控水质调节、驾驭养鱼局面 。

肥水的好处

肥水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 。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白天水体70%以上的溶解氧是藻类制造的,白天溶解氧一般都达到8毫克/升以上,高的甚至超过15毫克/升,所以藻类生长良好的水质调节白天是不会缺氧的 。白天开增氧机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增氧,而是使水体上下对流,溶解氧分布均匀,同时水体的缓缓流动是为了营造类似天然海水的环境,有利于鱼虾的生长,再者白天开增氧机也有利于藻类繁殖及水质调节稳定 。

藻类有很强的自净能力 。藻类一方面能够络合水体的悬浮物,使水质调节清爽洁净,藻类生长良好的水体很少看见污泥,凡是饲料台周边看见污泥的,说明藻类可能已经有问题,表明溶解氧不一定充足 。另一方面,藻类是最经济的解毒剂,能够吸收、氧化、络合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适度的肥水胜过一切解毒药物,肥水时放苗既可以免放解毒药物又能够显著提高成活率 。

肥水能够稳定水质调节 。由于藻类在水体物质循环当中扮演着供氧、吸收、络合的重要角色,所以生长良好的藻类对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有显著的缓冲、降解作用,能够有效避免水质调节指标大起大落 。

肥水可以为对鱼虾提供隐蔽场所 。由于虾、蟹要经过脱壳才能够生长,特别需要安全的环境,过于清澈透明的水体不适宜虾、蟹生长 。肥水不但能够增加混浊度,而且透明度的降低又能够防御敌害,减弱太阳辐射,减缓温度的变化,这些对于鱼虾的安全与栖息都至关重要 。

能够提供天然饵料 。由于藻类含有叶绿素,能够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进行光合作用,为对鱼虾提供天然饵料,这对于鱼虾的健康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

肥水的坏处

增加晚上耗氧量,容易造成晚上缺氧 。由于藻类含有叶绿素,能够光合作用,具有植物的属性,而凡是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都具有白天产氧晚上耗氧的特点,所以肥水比不肥水的水体晚上更容易缺氧,白天藻类越浓晚上越容易缺氧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长期保持较浓(肥)的水体、较低的透明度、较高的pH值,晚上就会长期处于缺氧或亚缺氧状态,鱼虾迟早会出问题 。

污染 。藻类个体很小,单个藻类眼睛是看不到的,肥水所产生藻类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生长中的藻类对水质具有显著的净化作用,另一方面老化死亡的藻类又是水质最大的污染源 。大量死藻不但严重污染虾塘底质和水质,而且细菌分解死藻需要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溶解氧急剧下降,容易导致鱼虾发病死亡 。

肥水容易变化,造成应激 。由于藻类生长与天气、肥料、增氧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藻类每天都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向好的方面变化和向坏的方面变化 。所谓坏的变化是指水色太浓(肥)或太淡,透明度太低或太高,pH值超过9.5或低于6.0以及藻类大量老化死亡 。这些坏的变化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最终都是造成溶解氧降低,造成应激,导致底质、水质恶化,最后可能导致鱼虾发病死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