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长城城墙的作用 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

古代长城城墙这么矮,到底在拦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它其实是出自毛泽东主席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 。主要表达了他老人家打倒反动派,带领全中国人民解放的决心 。
在我们的脑海里,八达岭长城蜿蜒曲折、威严雄壮,青砖互相堆积,砌成一堵高高的墙,每段长城中间还有烽火台、眺望台 。目测至少约有几十米高 。
然而,八达岭长城是明代修筑的长城,有着拱卫京城的作用,全国其他地方的长城只是“长”,但并不“高”,大多都是夯土墙或碎石墙 。
那这么矮的长城,古人到底用它来防什么呢?

我国古代长城城墙的作用 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

文章插图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末年战国早期,《史记·楚世家》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
秦始皇嬴政还未统一前,各个诸侯国在自己国土范围内修筑城墙,用于抵御北方游牧部族南下入侵 。据文献资料记载,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防御工程 。
虽说从春秋末年才开始对其有所记载,但依据考古发掘,至少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有意识地开始修筑城墙 。
至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问鼎中原后,他把赵长城、燕长城、齐长城连起来,从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各段城墙变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万里长城”的雏形 。
此时,草原上几个较大规模的部族匈奴、东胡、楼烦、大月氏,很难跨过已经连成片的长城骚扰北方边民,糟蹋粮食了 。
因此,长城修建之初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以及其他北方游牧部族 。

我国古代长城城墙的作用 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

文章插图
大家应该清楚,咱们中原古人奉行的是农业耕作,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只要是个中国人到一处陌生地方,总会思考这片地是否适合种菜种稻子?
包括前段时间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舱进行工作,就有不少网友留言:能不能带一些种子去月球上栽培?
可见,农业文明早已深深地烙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
然而,几千年前的游牧民族不这么想,他们喜欢在每年秋季南下 。当时中原刚刚收了粮食,游牧民族则通过抢劫的方式获得补给,以战养战 。
翻看历史,每次游牧部族大规模南下都是在每年的秋初,或者是草原、大漠突发自然灾害的时候 。
富裕时,游牧民族还能通过牛羊毛皮去和中原人换点日用品 。遇上了大灾之年,自己连饭都吃不饱了,为了活命只能去抢 。
游牧民族屡次侵扰,使得中原古人想出了在烽火台之间修筑城墙,连成一片 。这样既能传递信息,还能同时抵挡游牧部族骑兵的抢劫 。

我国古代长城城墙的作用 八达岭长城是哪个朝代建的

文章插图
农业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就是保持稳定,游牧民族却充满了不稳定因素 。秋高气爽时,他们隔三岔五就会南下抢劫,边民财产得不到保障,日子简直没法过,加重了各个封建王朝的内耗 。
修筑长城后或许拦不住大规模骑兵的进攻,但至少能保证人民的生产秩序,将小规模的入侵频率降到最低,这就是统治者们修筑长城的想法 。
那为何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会连续任命卫青、霍去病、李广率兵征讨匈奴呢?
原因也不复杂,长城像是个小水坝,但拦不住滔天洪水 。楚汉争霸时期,草原上突然诞生了一位猛人,名叫冒顿,他联合了几个偌大的草原种族,一旦游牧民族开始抱团取暖,对于中原农耕文明造成了极其严峻的军事压力,长城也很难抵御成群结队的游牧骑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