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翻译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意思

翻译: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非:不是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出自刘开所作的《问说》一文,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翻译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意思

文章插图
《问说》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问说》翻译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 。“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