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

文章插图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其中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在人类中不常见 , 但普遍易感 , 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 , 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 但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 。
猪链球菌病的危害
猪链球菌在猪中有较高的流行性 , 在人类不常见 , 但病情很严重 。人群普遍易感 , 尤其是屠夫、屠场工人及农民发病率高 。其它人群如运输、清理病/死猪的人如司机等也易感染猪链球菌引起发病 。屠宰厂工人咽部可以带菌 , 他们可表现为健康状态 , 但具有潜在危险 。该病首先在猪群中暴发流行 , 随后屠宰者及与处理病、死猪有关者等发病 , 特别是现代集约型养猪更易流行该病 。发病时间相对集中在6~8月的高温季节 。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早在1968年荷兰和丹麦即有报道 , 随后瑞典、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新西兰、加拿大及我国等也有病例报道 , 目前全球已报告有450余例猪链球菌感染病例 , 主要在北欧和南亚一些养殖和食用猪肉的国家和地区 。1998年 , 我国江苏南通地区发生的猪链球菌疫情 , 25例患病 , 其中16例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3例死亡) , 9例表现为脑膜炎(1例死亡) 。据卫生部通报 , 2005年6月~8月 , 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204例 , 其中死亡38例 , 治愈出院166例 。病例分布在资阳、内江、成都等12个市 , 37个县 , 131个乡镇 , 195个村 。其实在广大的农村 , 每年都有散发病例 , 由于诊断水平不够、或鉴定不出病原菌 , 治疗不及时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 。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原因
猪是主要传染源 , 尤其是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 其次是羊、马、鹿、鸟、家禽(如鸭、鸡)等 。猪体内猪链球菌的带菌率约为20%-40%左右 , 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 。如果细菌产生毒力变异 , 引起猪发病 , 病死猪体内的细菌和毒素再传染给人类 , 引起人发病 。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人作为传染源引起人发病 。
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特别是扁桃体和鼻腔)、生殖道、消化道 。主要是通过开放性伤口传播 , 如人皮肤或粘膜的创口接触病死猪的血液和体液引起发病 , 所以屠夫、屠场工发病率比较高 。在部分患者因吃了不洁的凉拌病/死猪肉或吃生的猪肉丸子、洗切加工处理病/死猪肉引起发病 , 加工冷冻猪肉也可引起散发病例 。部分患者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在猪与猪之间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 , 但还没有证据提示通过猪呼吸道传播人 。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机制
人发生猪链球菌病的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 , 关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机理研究甚少 。
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猪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致病菌株的毒力有关 。引起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关节炎综合征的猪链球菌则需要增加细菌侵袭力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EF)以及溶血素(SLY) 。猪链球菌2型无荚膜突变株和不明血清型(NT)猪链球菌表现出很强的黏附力和侵袭力 。研究表明猪链球菌2型能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IL-8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 , 这些细胞因子能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 。猪链球菌2型的荚膜脂多糖与细菌的粘附和侵袭有关 , 具有荚膜的菌株能抵抗吞噬 , 因此荚膜脂多糖在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 导致机体对猪链球菌吞噬作用下降 。
当细菌从扁桃体进入血液 , 被单核细胞吞噬后 , 通过脉络膜丛到脑脊液内 , 激发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毒素 , 从而导致血液和脑脊液内的炎性细胞浸润 。猪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由于细菌通过呼吸道 , 大量定居繁殖 , 产生毒素和各种蛋白酶、溶血毒素等引起细胞溶解 , 导致上皮细胞屏障的破坏 , 引起肺部感染 , 同时有利于病原体侵入血流和在全身播散 。此外 , 细胞因子、毒素作用引起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 , 导致脑水肿发生 , 使颅内压力增高和脑血流阻断 。猪链球菌从伤口直接感染后 , 细菌在机体内大量繁殖 , 产生毒素引起血源性感染 , 导致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 此种情况与普通细菌所致败血症类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