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什么意思( 四 )


药物代谢产物PK研究一般在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中的一个或多个剂量组中同时开展,以阐明药物代谢产物的剂量-暴露关系、蓄积情况等 。
(四)采样设计
根据药物和制剂特性确定样品采集时间 。应科学恰当地设定样品采集时间,使其包括吸收、分布、消除相,且能完整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PK特征和PK参数 。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峰浓度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至少需要3~5个采样点 。一般不少于11~12个采样点 。应有3~5个消除半衰期的时间,或采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 max的1/20~1/10 。
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还应至少采集连续3个谷浓度数据,以确定是否达稳态 。达稳态浓度后,在最后1次给药后,采集一系列血样,包括各时相(同单次给药),以获得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如果同时收集尿液/粪便样品时,则应收集用药前尿液/粪便样品及用药后不同时间段的尿液/粪便样品 。取样点的确定可参考动物PK研究中药物排泄过程的特点,应包含开始排泄、排泄高峰及排泄基本结束的全过程 。研究设计应考虑避免饮食、时辰以及其它因素的干扰 。
鼓励在PK研究中检测PD指标,有助于同时考察PK指标和PD指标,建立创新药的暴露-效应关系,为探索目标剂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等提供科学合理的用法用量依据 。在需要测定PD指标时,应根据生理和病理情况设计适当的采集点,尽量覆盖暴露-效应曲线的各个阶段 。
此外,PK研究还有可能基于研究目的采集其他体内样本,包括但不限于动脉血液、唾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角质层、皮肤微透析取样、伤口渗液等 。鉴于这些取样方法的特殊性,研究前应建立标准化的取样流程(包括取样设备/器材),确保取样的一致性,并在研究方案中具体规定采样过程和采样时间点 。
(五)检测物质
PK研究分析的对象通常为原形药 。在代谢物有活性、代谢物水平较高或其影响药物暴露-效应关系等情形下,应根据研究目的对代谢产物进行检测 。特别应关注人体代谢物可能不同于非临床动物研究中所确定代谢物的情况 。在设计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方案时,还应充分考虑重要代谢物的PK特点 。
(六)其他考虑
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设计应考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对药物PK的影响:食物、给药方式、年龄、性别、基因多态性、疾病状态、制剂、伴随用药等 。
1. 食物因素
食物可以通过影响胃排空、改变胃肠道蠕动、改变胃液pH值等方式影响药物吸收的速率与程度 。部分食物中含有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可与主要经这类酶代谢的药物产生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尤其当该代谢酶存在基因多态性时,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
一般情况下,建议早期PK研究采用空腹给药设计 。当不宜开展空腹给药时,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研究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
2. 给药方式
临床研究中给药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研究数据、非临床研究数据(如注射部位刺激性、溶血实验等)、生物利用度和拟定治疗用途等 。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PK研究考虑有所不同,如不同的注射方式和注射持续时间会影响药物暴露量和耐受性 。研究药物如涉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皮下、肌肉、静脉给药等,早期PK研究中应考察不同给药途径对PK和/或PD的影响 。
局部给药全身吸收较少的药物,系统暴露量与疗效可能不存在量效关系,但可能与安全性相关 。其PK研究除探索靶部位的PK特征之外,还应考察体循环中PK行为,基于系统暴露量评价安全性,探索其与药物体内暴露量的相关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