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精神疾病的误区

精神疾病是一组严重的心理疾病 , 病因比较复杂 , 往往是多因素综合致病 , 一般需要长期治疗 。 在日常诊治过程中 , 许多普通百姓对精神疾病认识有许多误区 , 因此消除这些误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对心理健康认识水平和科学素质 , 增强防病、治病、康复意识有重要意义 。 下面跟随了解一下吧!

认识精神疾病的误区

文章插图

误区之一、所有患精神病的人 , 都是因为受到了刺激 。
实际上许多精神疾病发病时精神刺激并不明显 , 有的根本就没有 , 有的精神刺激只能算是诱因 , 根本的原因还是病人自身的原因 , 比如有些青年学生受到老师批评、考试不及格后出现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 , 不能说患病就是老师的批评引起的 。
误区之二、所有患精神病的人 , 都是因为小心眼 , 性格内向 , 不爱说话造成的 。
性格因素是易患某些精神障碍因素之一 , 但不是重要或唯一的因素 , 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密切关系 , 有性格不良的人患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
误区之三、精神病是遗传病 。
精神病的遗传非常复杂 , 现代遗传学研究认为精神病遗传是一种多基因遗传 , 基因与发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是患病风险或机会 , 比如父母一方有精神分裂症 , 子女得病分风险是20%左右 , 父母双方均有精神分裂症 , 得病风险上升到40%左右 。
误区之四、精神病治愈后 , 可以不再服药治疗 。
大多数精神疾病很难一次彻底性治愈 , 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 , 有的需要终身服药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药品的种类、剂型不断更新 , 给患者的服药带来很大的方便性 , 比如有日效(一天服用一次)、周效(每周或二周用药一次)、长效的(每四周用药一次) , 有片剂、口腔崩解片、滴丸、针剂、液体等 。
误区之五、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成瘾性 , 吃时间长了会形成依赖 。
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类药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 前者长期服药不会形成瘾性 。 精神类药物包括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物 , 具有成瘾性不能长期使用 。 而一些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成瘾性也非常低 , 只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服药不会有任何问题 。
认识精神疾病的误区

文章插图

误区之六、是药三分毒 , 抗精神病药物也一样 , 长期使用会把脑子吃坏了 , 吃傻了 。
现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人体试验 , 再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后 , 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被政府批准应用于临床 。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多较小 , 对大脑及全身各个脏器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伤 。
误区之七、精神病是心理疾病主要靠心理疏导来治疗 , 药物治疗并不重要 。
大量的研究证实 , 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多有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 需要药物或物理治疗来改善结构和功能 。 除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外 , 其它都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或三者之间组合 。
误区之八、神疾病可以手术治愈 。
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脑部手术可以治愈精神疾病 , 或替代药物治疗;手术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后遗症 。 除极少数病人由于自伤、自杀、攻击、伤害他人 , 药物又完全无效情况下实施手术外 , 其它都是严禁外科治疗 。
误区之九、中药治疗精神疾病效果好于西药 , 没有副作用 , 标本兼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