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

【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黄鹤楼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 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知道有黄鹤楼这个古迹了 。黄鹤楼不光在古诗里出现过 , 在文章里也出现过这样的字眼 。可是真正见过、去过的就没有几个了 。现在就一起走进武汉文化 , 了解一下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吧 。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 , 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 , 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 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 , 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 , 筑城为守 , 建楼以嘹望 。
至唐朝 , 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 ,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 , 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 , 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
建楼的传说是美丽的 。一千多年前 , 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 , 每天上山砍柴 , 回来后他从柴里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来 , 穷汉不解 , 在做饭时顺手把一根木楔添进灶火中 , 鲁班叹道:“这是无价宝 , 将来有用 。”到了百日 , 鲁班留言:“放得千日货 , 自有变钱时 。”然后离去 。
三年之后 , 蛇山上造起了黄鹤楼 , 但倾斜严重 , 有险毁之势 , 楔了这头那头歪 , 急得工匠团团转 。穷汉照着楔子样砍了一个 , 凑成一百 , 上集去卖 。建筑师见此宝楔 , 十分中意 , 花重金买下 。
那穷汉站在龟山上对着黄鹤楼 , 将楔子一个个抛了过去 , 九十九个楔子呼呼作响飞过长江 , 牢牢楔在黄鹤楼上 , 只有一个木楔落入江中 , 那是穷汉削的 。黄鹤楼因少了一个楔子 , 还略微有些倾斜 , 但也千秋无妨了!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 , 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 。楼高5层 , 总高度51.4米 , 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 。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 , 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 , 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 , 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散发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 , 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 , 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 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 , 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
信手而就 , 一气呵成 ,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 ,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 , 有人请李白题诗 , 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 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 ,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