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当地特色的武汉饮食习惯

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我国鲜明的地域性差别,尤其是在饮食上面的区别,更是地域性极其明显 。南方人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天差地别 。那么在历史悠久而又火热的武汉文化里,他们都有哪一些特色的饮食习惯呢?一起来了解看看具有当地特色的武汉的饮食文化吧 。
武汉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镇,兼具南北风格 。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又把吃早饭叫“过早” 。过早食品有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等 。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食神”蔡澜在微博上如此写道 。第一次在武汉街头“过早”,蔡澜“贪心”地吃了不少东西 。热干面、蛋酒、糊米酒、生煎包、豆皮、鸡冠饺、蒸饺、面窝、重油烧麦 。
早饭对于武汉人来说一向都很重要,所以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热干面也是武汉一大特色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即吃早餐)小吃 。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湖北江河湖泊众多,水产极为丰富,所以武汉餐桌上河鲜是必不可少的 。武昌鱼便是因为一九五八年毛爷爷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而名扬五洲 。更有梁子湖河蟹,它也是武汉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
糖蒸肉是湖北着名的传统蒸菜之一,它与“沔阳三蒸”一样,在全省内外享有盛名 。黄陂人民讲究“糖蒸”,每逢年节喜庆饮宴,要做一道香醇色红、象征甜蜜美满、象征甜蜜美满、喜庆祥瑞的佳肴,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为待客上菜 。而这道美肴还与宋代苏东坡有些渊源 。
武昌鱼是驰名中外的水产,盛产于武昌县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社会时是贡品,现在是席上珍馐 。烹制方法多种多样,十分讲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鱼,制作最佳的菜馆是武昌大中华酒楼 。这家酒楼由安徽人集资,创办于1933年,以擅长烹任武昌鱼着称 。由于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鱼作为清蒸武昌鱼的品名 。
他们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鲜活樊口鲂鱼作主料,辅以火腿、香菇、冬笋、鸡汤等十多种配料调料,上笼清蒸,严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处 。蒸好后再在鱼上缀上红、绿、黄各色菜丝,使之色彩艳丽,香味扑鼻,鱼肉细嫩,汤质鲜美 。除清蒸外,他们还运用油焖、红烧、花酿等法创制三十多种鱼馔 。
武汉还有两条着名的小吃街分别是户部巷和吉庆街 。
户部巷
【具有当地特色的武汉饮食习惯】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华的早点摊群20年经久不衰 。清朝时候,这条百米小巷曾因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 。
武汉人将用早点,称为“过早” 。这最初来自了清代的一首《汉口竹枝词》 。后在别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汉人随意而隆重的提升“过年”般“过”的位置 。以“小吃”闻名的户部巷,就是武汉最有名的“早点一条巷” 。
小巷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着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小记:“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另一头的巷口两座石狮矗立,上方是着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风格题写的:“汉味早点第一巷” 。
户部巷的铺面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楼上是住家,楼下是赖以生存的食店 。这里的早点够老,够味道 。有石婆婆的热干面、徐嫂子的鲜鱼糊汤粉、陈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妇的稀饭和煎饼、万氏夫妇的米酒等30多种特色小吃,较好地保留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