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文章插图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 。
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 。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 。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 。
出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
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 , 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军队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 , 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 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
出处:《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 ,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释义: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 , 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 , 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 , 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 , 都在今山东?。朐诙辈?nbsp;, 鲁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