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月二习俗,你知道哪些?

二月二是汉族着名的传统节日 。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在每个小孩都会背诵的言语 。
对城市文化感兴趣的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二月二的习俗吧!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一个汉族传统节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 。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
起源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 。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 。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 。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 。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 。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
民谚里的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 。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 。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 。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在北京地区汉族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龙抬头这一天进行驱虫活动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 。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 。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 。”(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 。”
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 。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 。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
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 。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 。所以汉族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
【东北二月二习俗,你知道哪些?】吃龙鳞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 。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 。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 。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