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语文课文如何教,跟着语文课本学党史( 三 )


白天 , 晚上?(晚上 , 明月何时照我还)6、作者写这首诗是什么季节?冬天、夏天、春天、秋天?(春天 , 春风又绿)7、钟山是哪里?不知道 , 那就查 , 原来是南京 , 紫金山 。8、作者为什么要说:明月何时照我还 , 还 , 是什么意思?回去 , 回家的意思 。9、作者的家乡在哪里?不知道 , 查一下 , 原来:王安石家乡是江西临川 。
那他为啥说到南金是回家呢?不知道 , 查一下 。原来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苏南京 , 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 。10、好了 , 了解了以上问题 , 那么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很好理解了 。作者王安石在路上 , 坐船到了瓜洲 , 晚上休息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 , 说明离家已经是一年以上了 , 当晚 , 遥望家的方向 , 感叹:啥时候我能回到家啊 。
11、很好理解了 ,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 。12、再好好了解一下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 字介甫 , 号半山 , 人称半山居士 。谥号“文” , 世称王文公 , 自号临川先生 。封舒国公 , 后又改封荆国公 , 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 。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 。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 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通过这样引导 , 小女孩YY很快就背诵了这首诗 , 而且彻底理解了意思 。第二天 , 她受到老师难得的表扬 , 说是上课积极发言了 , 对这篇课文的回答都正确 , 得到了笑红花 。孩子从此很爱读诗词 。阿呆在这里要说的是 ,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 要引导孩子爱上语文学习 , 要生动、有趣、形象地讲解语文 , 而不是为了什么获得高分 , 进行死板、简单的靠重复劳动来获得记忆 。
各种改革 , 很多老师说不会教语文了 , 一篇课文按什么思路教最好?教什么?
返璞归真是正途 。改革势在必行 , 改革势不可挡 。但语文无论怎样改革 , 都不能偏语文课的本质 。不能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慌乱 , 也不能有“不是东风刮倒西风 , 就是西风刮倒东风”盲从 , 更不能有为哗众取宠而只重花样偏离语文目标的假改 。我们一定要严格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语文课的各项目标 , 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改的只能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方式方法模式形式 , 语文教学的内核不能变 , 学生是语文内核落实的主体不能变 , 教师是语文内核落实的主导主席不能变 。
落实到一篇课文的教学 , 要牢记课文无非是例子 , 通过一篇篇课文来教会学生学习 , 落实课标要求的各项目标 。要用课文去教 , 而不是去教课文 。下面以七年级课文朱自清的《春》为例谈谈我认为的一篇课文怎么教?教什么?一、首先是教什么 。筛查课文蕴含的知识点 , 能力点 , 情感价值观切入点 ,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及课文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 按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
《春》这篇课文蕴含的知识点:生字新词(音、形、义);写景性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如何读懂一篇课文;怎样描绘景物 , 怎样情景交融表情达意;这篇散文的诗样的语言特点(炼字 , 叠词 , 长短句式 , 修辞手法);与课文有关的知识链接(诗 , 文);背诵 , 积累语言;有关读的知识(朗读 , 默读 , 浏览等) 。能力点: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默读 , 感情朗读 , 读懂课文等);口语交际能力 , 包括听和说(礼貌 , 声音 , 仪态 , 分享 , 交流 , 评价 , 赏析 , 听态 , 听懂 , 记住 , 质疑);写作能力;思维的能力(理思路 , 观察 , 分析 , 判断 , 概括 , 推理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