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房企挥别上海虹桥( 二 )



2021年年底 , 弘阳地产进行了新一轮的区域调整 , 区域架构由原来的10大区域缩减至7大区域 。

2021年报显示 , 弘阳在江苏的土储占比连续三年维持在50%以上 , 除江苏以外的长三角地区的土储维持在17%左右 , 其他地区的土储占比约为33% 。

而起家于浙江诸暨的祥生地产 , 于2014年将总部迁至杭州 , 又在2019年启用上海新中心 。

祥生长期推行“1+1+X”的投资发展策略 , 其中第一个“1”代表浙江省 , 第二个“1”代表泛长三角区域 , 而“X”则代表着其他具高增长潜力的城市 。

2021年 , 祥生拥有项目232个 , 分布于全国11个省份47座城市 , 拥有总土地储备2081万平方米 , 其中浙江、泛长三角及其他地区的土地储备占比分别为50.3%、37.2%及12.5% 。



对于弘阳、祥生这类房企 , 其土储高度集中于江苏和浙江 , 企业总部回归大本营 , 有利于贴近一线项目 , 提升对市场的敏感度与快速反应能力 。

此外 , 在各自的发家之地 , 房企们布局早 , 土地成本低 , 品牌知名度高 , 使得营销费用降低 , 叠加更低的人力 , 整体成本得以有效管控 。

当下 , 上海大虹桥的房企正遭遇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危机 。

今年以来 , 祥生多笔美元债违约 , 境外债务面临全面重组 。

3月 , 惠誉将弘阳集团及弘阳地产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B+”下调至“B” , 评级展望“负面” 。



惠誉认为 , 弘阳离岸票据的再融资风险增加 , 尤其是那些在2022年下半年和次年到期的 。

“行业大环境趋冷 , 金融红利和人才红利正在减弱 。 一方面 , 这些中小房企即使留在上海 , 也很难融到钱 。 同时 , 从大房企挖过来的人才 , 不一定能为小房企带来质与量的改变 , 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 ”上述观察人士称 。

目前 , 弘阳引入的外部职业经理人 , 大部分已经离职 。

而且 ,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 , 在地产业流动性趋紧的当下 , 地方政府助力房企发展 , 比如建业、金科均得到当地政府伸出援手 。

因此 , 弘阳、祥生等中小房企回归大本营 , 更有利于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