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碧君|碧桂园“最大”已不是法则“最好”才是真理

在以往,“大就是强”对于许多房企而言属于一种经营哲学。规模大,意味着更多话语权,可以获得更好的资源、机会、议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规模做大有利于企业抗风险”,这是一位明星职业经理人任职TOP20房企时所言。但这一切的因果关系,在2021年成为一个站不住脚的论点,被事实轻易推翻。寒冬中行走的人们开始反思,规模与安全之间能否划上等号?什么才是冬天里一件抵御风寒的棉袄?对碧桂园来说,不是第一次直面这个问题了。在这家房企成长与壮大过程中,有过无数个重要节点,比如2016年一步跨入3000亿门槛,实现“尖叫目标”;又比如2017年,超过万科、恒大坐上销冠座椅;又比如2018年,控速、刹车、放缓等等。从危机时刻拨开迷雾一路走来,碧桂园如今深刻明白,要想在市场中保持有质量的发展,“最大”已不是法则,“最好”才是真理。
销售预期
近几年,碧桂园已鲜少提及销售目标。销售目标代表着一个房地产企业对于规模的诉求与渴望,向市场昭告接下来一年的发展节奏,一定程度上也为开盘、投拓、融资态度定调。尤其是碧桂园这种量级的企业,其销售目标甚至成为了观察行业天花板的一个风向标。然而,碧桂园自2018年起选择不公布年销售目标,同时仅披露权益销售金额。可以窥见,尽管相比巅峰时期的高增速明显慢了下来,但碧桂园仍然连续四年稳坐销冠位置。在这背后,是冷淡的行业周期、庞大的销售基数等因素所影响,但显然也有自动控速的考虑。一年走完,可以窥见,相比2020年其他竞争者步步紧逼的态势,2021年碧桂园遥遥领先,保持着自己的领先地位。根据观点指数发布的2021年1-12月的房企销售数据统计,碧桂园录得全口径销售7588.2亿元,领先第二名万科近1400亿元;权益销售录得5580亿元,同样位列榜首。
从权益销售口径观察,1-6月份,碧桂园增长迅猛,对比上一年同期疫情影响下的表现有了显著增长,截至前6月累计销售3030.9亿元,同比增长13.54%。气温在下半年骤然改变。受新房市场调控收紧、房贷利率上行等因素影响,包括碧桂园在内的房企销售额从三季度开始快速降温。市场情况让碧桂园的业绩达标之路愈加不易,根据观点指数发布的2021年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显示,碧桂园全年全口径销售额7588.2亿元。但在当下,碧桂园还有更重要的目标。对于当前的房地产行业,销售金额并不完全与现金流挂钩,只有真正提高销售回款,才能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据了解,早在2019年开始,碧桂园就以回款现金流为行政考核的标准,因此也可观察到当年销售回款率提升了5个点至96%,处于行业高位。
而后随着市场变化,碧桂园回款率呈现波动下降。2021年,按揭贷款收紧使房企回款率受到影响,不少房企回款率跌至80%以下。碧桂园也相应受到一些影响,截至中期回款率相比上年下降了1%,但90%的回款率仍保持较好的回款速度。对此,首席财务官伍碧君在8月份召开的业绩会上称:“确实按揭资源很紧张,碧桂园按揭周期天数由2020年35天延长到60多天。”但同时,她强调回款总额没有变,只是时间会长一点。
财务平衡
从规模向质量转变后,碧桂园已经开始尝到“甜头”。
可以窥见,即便是整体收紧的市场环境,碧桂园经营的逐步稳健、财务的逐渐优化,还是让金融及资本市场乐于向其敞开大门。
正如上文提及的按揭影响,伍碧君便直言:“这也再一次体现资源还是会向优质企业倾斜。”
2021年,碧桂园持续对财务表动刀,以争取更好的表现。
从三道红线指标来看,截至2021年中期碧桂园仍处在黄档,唯一不达标的是剔除预售账款的资产负债率,这一数据已从2020年底的约80%下降至7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