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别称是 三月三的别称

三月三别称是上巳节,元巳节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

三月三别称是 三月三的别称

文章插图
三月三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
三月三习俗1、壮族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 。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 。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
2、汉族
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三月初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时节,光着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 。大概到了晋朝,到河边泼水的风俗活动就被文人改变为“曲水流觞” 。
3、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他们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 。为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 。侗族多于三月三这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故亦称“花炮节” 。
4、瑶族
瑶族的三月三为纪念民族英雄,人们把这天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 。每年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且烤成干巴带回家,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 。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4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 。
三月三别称是 三月三的别称

文章插图
三月三民间传说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 。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 。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 。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乡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 。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 。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 。”对她的话,阿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 。”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