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语言训练注意事项 这三个误区需要避免


婴儿语言训练注意事项 这三个误区需要避免

文章插图

只要婴儿的声带是正常的 , 其实从出生之后就能发声了 , 比如哭 , 所以家长从宝宝一个月开始就刻意训练宝宝语言了 , 但是有一些语言训练的误区需要家长避开 。
误区1: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 , 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 。 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 , 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 , 在此期间 , 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 , 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 。 另外 , 还有研究表明 , 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他说话的数量 。
如当给宝宝穿衣服时 , 或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 , 要和宝宝说话 , 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 , 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 。 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与宝宝多说话 , 时间一长 , 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 。 随着他的智力发育 , 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 , 他就明白 , 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 。
误区2: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 , 成人马上明白 , 这是宝宝想喝水了 , 然后把水瓶递给他 , 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他语言发展缓慢 , 因为他不用说话 , 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 , 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 。 当宝宝想喝水时 , 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 , 他拿着空水瓶 , 想要得到水时 , 会努力去说“水” 。
误区3: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 , 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 , 会“咿咿呀呀”学说话 。 这时 , 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 , 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话 。 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 , 符合孩子的特点 , 有助于他形象思维的开发 , 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
其实 , 对于孩子来说 , 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 , 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 , 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 。 因此 , 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 , 家长在教他学说话时 , 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
婴儿发音练习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 , 爸爸妈妈须指导宝宝发音和模仿各种声音 。 通常宝宝对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汽车、火车的声音很感兴趣 , 因而 , 要先教宝宝模仿这些声音 , 如小猫的“喵喵”、汽车的“笛笛”等 。 有时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手势 , 如打鼓、吹喇叭等 , 用以激起宝宝模仿的兴趣 。 如果宝宝发错了音 , 应及时纠正 , 不要批评 , 就某一发音进行反复多次校正强化 , 直到发音正确为止 。
宝宝发音发育顺序
1岁之前 , 是宝宝前言语阶段发展时期 。
简单发音阶段(0~3月):3个月时会发较多的元音 , 如:a , ai , e , ou和少量辅音m , h
连续音节阶段(4~8月):会发的辅音增加;而且出现重复的连续音节 。 宝宝发出ma-ma , pa-pa的声音 , 其实并不是会叫爸妈 , 而是前言语阶段的发音现象 。
学话萌芽阶段(9~月):会发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变换音调 , 还能模仿成人和学习新的发音 。 有些发音和具体事物联系 , 获得语义 , 说出第一个理解语义的词语 。
如何对婴儿进行发声练习
1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出噪音和其他声音之间的区别 , 如在他哭闹的时候 , 听到有人在对他讲话 , 他会暂时停下不哭 。 到2~3个月时 , 婴儿就开始懂得别人说话声音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听到愤怒乃至生硬的斥责 , 他会哭起来;如果是温柔而友善的声音 , 他会微笑且咿咿呀呀地响个不停 。 他们还能区别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以及男声和女声 。

推荐阅读